第106章 作答(过渡章,有八股文内容)(第2/3页)

“明日秋闱,”郝胜说道:“听说你家中有人下场应考,轮休一日去吧。”

卫景英谢过他,拎着戟转身走了。

他边走边想:睿元帝都快七十岁的人了,几个皇子掰着手指数他老子还能活的年头呢,各人在京城里见缝插针,到处伸手,羽林卫自然不能幸免。

他刚被郝胜从京兆府擢来羽林卫时,太子秦泰赐了他一副银马鞍,还没用上呢,六皇子秦翊就送了一对紫金铜铸的马镫来,拉拢招纳之意昭然,他敢得罪哪个,又敢应哪个。

是以他只能按捺着缩在羽林卫不动,既不惹事也不出风头,等他多摸几年京城哪儿水深哪儿水浅之后再说。

……

甘州府贡院的考号之内。

“《敢问交际何心也全章》,”卫景平把题目默读了一遍又一遍,而后将这全章的一段话375个字之中的关键句子快速地写在草稿纸上。

万章问曰:“敢问交际何心也?”孟子曰:“恭也。”曰:“却之,却之为不恭,何哉?”

这是头一句话,也是最关键的一句,以某人对琢磨了个问题,然后拿着去问大贤孟子,这么一问一答就开局了。

大贤之所以被后世称之为“大贤”,除了能为人解惑之外,重要的是说出一套放之四海还能被认同并被奉为圭臬的行为标准,所以孟子在拿到了这个问题之后,就从各方面来提出观点,并论证这个问题,之后又从这个问题之中总结、提炼了一些至理,嗯,这就是《孟子·万章》这一段375个字在干了个什么事了。

卫景平先把题目给淳朴地拆开了看了看,对于这是个什么玩意儿,心里先有了点儿底。

等他用白话文分析完,立马用文言文提炼自己脑子里抓到的第一印象:在说什么?

说的是孟子论“交际”,论证的结果就是“始终以为不可却也。”

想到这儿他脑子里灵光聚集,提笔写下了破题句

大贤论交际,始终以为不可却也。

他又掰开题目往下看,有十来句是孟子列举成名的君子对“交际”的看法和处理,从这些君子的行为里,孟子看到的还是“不可却也。”

因此孟子和别的君子,他们达成了一致的论调,所以不为。

这十来句用文言文再概括一下就是:“夫君子未尝一日忘情于天下也,如是而欲绝诸侯之交际者,过矣,是故圣人不为也。”

得,接上启下,做承题句再合适不过了。

卫景平赶紧把这两句话写在草稿纸上,而后他将题目后面的内容分别轻重,以意驭文,抓住“交际”二字,紧扣他写出来的破题和承题两句,顺着题目之腠理曲折,将纷乱之题串到了一条墨绳上,有了整个的思路,他越写越痛快流畅,胸中无数文句奔涌着从笔尖流泻到纸上,一气写完回过头看时,他做出来的文章节节俱见题目,又字字紧扣题旨,起落转接很是自然。

等他放下草稿时,脑力和体力已臻枯竭,呼,真快累死他了。

中间吃了顿饭,待他抬头时,考号外太阳已从进来时的东方挪到了西边,光线也温煦多了,将将立秋的清风风透过门缝挤进来,拂得考卷簌簌作响,好像凉快了点儿,又好像更热了。

卫景平闭目养了片刻精神,之后又将方才写下的草稿去繁冗,增文采,从头至尾修了一遍。

修完之后,他去看别的小题,那些就简单多了,几乎全是背诵的内容,跟压轴的八股文比简直就是拿来放松情绪的,卫景平扫了一遍之后,提笔一字一字作答在试卷上。

而后小心翼翼地晾干墨,收起来放好,或许到交卷之前他还会再检查一遍吧。

此时整个白天几乎要过去了,陆续有考生解手之后,考号里多少弥漫着些不太佳的气味,好在卫景平研磨开的橘子香气的墨为他抵挡了会儿,后来实在不行了就亮出了艾草薄荷香囊,前胸后背各挂了一个,提神辟味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