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百二十四章 许诺(第2/3页)

之后便见宋军沿河追了一段,但毕竟是位居下游,而且没多远就是蒙军那层层构筑的堡垒,蒙军一退,宋军已做不到歼灭对方,很快也就退了回来。

一场冲突便这样草草落幕。

就连郝天益都察觉到杨文仲反应异常,从怒而兴兵到冷静退敌的转变太快了,显然是得到了提醒。

说明有人正在与李瑕过招。

“大蒙古国既然是主动退兵,陛下又怎会没考虑到此举带来的人心变动,怎会没有后招?”

……

一具尸体被打捞起来,送进了塞门寨。

有士卒高举着火把在前方引路,还未到大堂,已听到怒吼与恸哭之声。

“二哥!”杨大楫上前哭喊,满脸的震惊、悲痛,哭道:“大哥走了,你也走了,这一大家子人,我怎么办啊?!”

“叔父?叔父?”杨文安伸出颤抖的手轻轻碰了碰杨大渊的尸体,似乎不肯相信叔父已然身亡。

待确定担架上的人真的活不过来了,杨文安木住了。

他转头看了看兄长杨文仲,向后走了几步,也不知是想去那里。

直到想起了幼年,父亲战死时,杨大渊曾一把将他揽在怀里说了一句“叔父还在,叔父会把你当儿子养”,杨文安眼眶一红,落下泪来。

他性格倔强,素来不愿在人前显情绪,抹了抹眼,站在一边,冷静下来。

“父亲。”杨文粲隔着几步远,没能抢在他三叔与堂兄们之前接触到他父亲的尸体。

杨文粲举止文弱,当周围杨家人都在呼喝“报仇”时,他却是听了几个族叔的吩咐,去把孩子们都带到一旁。

杨家人各有反应,而杨大渊平素宽待将士,全军莫不悲恸。

不少人拔出佩刀指天,立誓必斩李瑕为元帅报仇。

直到这些人的情绪渡过了最激动之时,许衡才缓缓踱步到了杨大渊的尸体前,作为大蒙古国重臣表达了哀悼。

示意士卒将火把稍稍凑近了一些,许衡俯身,眯着老眼仔细看了杨大渊被河水泡得苍白的面容、溃烂的伤口。

箭矢是从左侧贯穿了整个脖颈。

是弓箭,不是弩箭。

弓箭上手更难,但擅射者能射二百余步,弩箭虽行疾十倍于弓,但直射只能达五十步,再远便要失稳。

换言之,射死杨大渊的人大概在离河心五十步到百步远。

再看箭矢插过,有些自上而下的倾斜……

“看来,宋军攀上了河对岸的树,射杀了杨元帅。”许衡做了判断。

杨文安遂招过两名士卒做了演示。

宋军在南岸,杨大渊回来时面朝着下游撑篙,夕阳最后的一点余晖投在他背面,一箭从右面射来……

末了,杨文安向杨文仲问道:“大哥,是这样吗?”

“不错。”杨文仲哽咽。

杨文安闻言皱了皱眉,踱了几步,站在了篝火最亮之处。

在这里,他扫视着那些随杨大渊一道去的士卒。

“都说说你们当时看的情景。”

“先治丧吧。”杨大楫道:“让二哥入土为安,再谈报仇之事。”

毕竟是长辈,杨大楫既开口了,杨文安遂不再继续质问……

军议大堂很快改成灵堂。

塞门寨里一片忙碌。

至深夜,许衡、杨大楫、杨文仲、杨文安四人方才坐在偏厅秘议。

人少,有些事才好开口,才能开诚布公。

在沉闷的气氛中,许衡先开了口,道:“杨元帅为招降李瑕,不惜己身,渡河受之,为国家之利而效死。老夫当禀明陛下,为杨元帅追封。”

杨家叔侄三人闻言皆松了一口气。

杨大渊死在去见李瑕的时候,他们必然要担心忽必烈会怎么看待,有了许衡这句话,自是安心不少。

“当年,武仙设宴伏杀史天倪,为天下所不耻。”杨大楫道:“如今李瑕竟敢效武仙之行径,必将他碎尸万段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