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四十二章 抗压(第2/3页)

……

次日,探马回报,李瑕果然引兵往丹水而上,徐徐退往武关。

此事不出所料,史天泽亦不能再多待,当即便提兵东进。

董文用则开始联络董文忠、董文蔚,准备攻回邓州。

邓州前几年一直是史家子侄负责镇守,史天泽这次来,只怕想除掉李瑕只是其一,也有不让邓州落到别的世侯手里的意思。

但合必赤催得急,终还是让给董家了。

两家交情其实很好,以前史天泽丢了真定,正是董家兄弟的父亲董俊把亲卫都借给史天泽,数十年来两家更是联姻不断。

由董家攻回邓州,已是史天泽不得不接受的结果。

这一战,董家兄弟并不难打。

吕文焕守邓州的决心并不坚定。

邓州居南阳盆地之中,地势平坦,并不好守。

襄阳则好守得多,居于汉水以南,有汉水北面的樊城为犄角,水师横于汉江,可有效歼敌。

他这次出兵,收复了邓州、斩首了史权,已经是立了大功。

更重要的是,在战略上牵制了蒙军整整一个月,有力配合了李璮。已经是完成了朝廷布置的军令。

这只是不坚定的原因,从个人意愿而言,吕文焕是想守下邓州的,但渐渐也发现,钱粮根本支撑不了他守着邓州……

因为,宋军与蒙古是不同的。

蒙军攻城掠地,为何一直有钱粮支撑?

三个字,不封刀。

蒙军是不守城的,所过之处,屠杀过去,钱粮有了的同时,根本没有防守压力。

今日换作蒙军主攻,先攻下樊城,屠了城,马上可以继续攻襄阳。

运送辎重?留守兵马?营建城防?安抚百姓?

都不用。

当然,忽必烈现在讲汉法,讲仁义,很少这么做,因为蒙古立国六十年,正是国力最富有之时。

吕文焕没这个实力。

若说蒙军每攻一个城,是汲取。宋军每攻一个城,则是分散。

本来是十分的力量守襄阳,多了一个邓州,十分的力量便要分三分到邓州,还有两分得放到后勤线上。

北伐之难,才北上国界不过一百五十余里,已深有体会。

短短几日守城,吕文焕已明白,自己注定守不住邓州。

就好像有种力量,把大宋的防线又推到了襄阳。

更像是身后有种更强的力量,要把大宋防线“拉”回到了襄阳。

当年李曾伯想筑构襄阳防线,贾似道还要极力反对。

因为大宋确实不能从开扩中获得利益。

……

“准备准备,今夜撤出邓州。”

五月二十日,在守城战持续到第八日,吕文焕终于下令道。

他也无奈,也不甘。

但没办法……

让他意想不到的是,就在这日下午,他竟又看到更北面有一杆宋旗招摇……

……

这日,董文用、董文忠兄弟对视着,也是有些惊讶。

“史帅一走远,这竖子竟又回来了?”

“真当他打胜了不成?”

“可……我们确实也不曾击败李瑕。故而使他想进则进,想退则退。”

董文用道:“史帅之意,诸路进逼关中,李瑕不该有余力再来袭扰才对。”

“想必是那几路兵马太松懈了,没给到李瑕压力……”

“再派快马往洛阳,让大哥再督促吧……”

……

李瑕其实已感到很大的压力。

当他回到武关,各地的消息纷至沓来。

坐镇陇西的李曾伯显然已深刻地感受到了阿术的威胁,不停致信往汉中请求援兵,汉中感到事态严重,这才将信转至武关;

延安府急报,正在被蒙军围攻……

若说这些都还只是将战、在战,合阳消息传来,则是刘整已攻占了合阳大营。

而这种情况下,刘整竟还不将水师主力移驻到夏阳渡,只遣少量兵马先入关中,散出探马,掳掠百姓,修筑据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