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百八十章 番外3 争端(第2/2页)

黄陵因而成为天下最富庶的城池。

种种手段,让大秦的国力再度高涨起来。

不过此时,中亚也崛起了一个新的帝国——汉国。

谁也没想到看似强势的夏国会在汉夏争霸中败北。

当然,汉国胜出也是中亚各国的选择。

夏国天生的羌人血统,被中亚各地斥为蛮夷,他们将华夏血统看的比天还大,坚信汉国才是正统。

中亚加上西域一共三十七国,仅仅团结在汉国身边,与强大的夏国反复拉锯了三十七年。

连萨珊和罗马都卷入其中。

中亚成了三个文明的角力场。

直到第三代汉王杨炎崛起,在他的治理下,汉国化经济实力为战争实力,大肆启用河中、西域的良家子为将。

与其说夏国是败在国力上,还不如说是败在人才储备上。

在药杀水一战,五千良家子组成的敢死营,披着重甲,提着长槊、劲弩,背水结阵,大破四万夏国骑兵。

这一战再度刷新了萨珊人和罗马人对秦军的映像。

原来秦军不仅仅铁骑无敌,步军也如此强悍。

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也被一举打破。

夏国的士气完全被打没了。

此后,汉王杨炎乘胜攻入七河流域,招降纳叛,不过夏王一系血脉中羌人的坚韧、剽悍,让他们没有选择投降,而是率两万帐西迁。

这一支人马,在西地草原上大杀四方,并在三十年后重建了夏国。

汉王杨炎如日中天,版图持续扩大,加上不俗的经济实力,成为萨珊、罗马之后的第三强国。

实力大了,汉国开始寻求更进一步的权力。

屡次上表大兴,应该效法罗马行东西二帝并立的格局。

宣帝大怒,欲举兵三十万西征,教训教训这个桀骜不驯的侄子。

但此时大秦刚刚从虚弱中恢复一点生机,三十万大军从大兴西征,一路将近万里,即便将士受得了,后勤辎重受不了。

汉国吸收了夏国的七河流域之后,实力已经膨胀到一个可怕的地步,优势兵力,占据地利,以逸待劳,这一战根本没法打。

因此,宣帝的西征计划并没有得到五位平尚书事的赞同,此事也就不了了之。

于是汉王杨炎称帝,史称西秦明帝,天山南北,葱岭东西全入其麾下,西域诸国、中亚诸族悉听其号令。

连昔日的安西都护府也臣服其统治。

尽管称帝,杨炎对中原还是毕恭毕敬,年年上供,在奏表中依旧称臣,暂时缓和了两边的关系。

宣帝忍下这口气,专心内部改革,其在位的二十多年加上下一任襄帝执政的十七年,被史书称为宣襄盛世。

这是大秦的第二个盛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