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百七十章 地理(第2/2页)

今日思绪有些乱,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。

不过太学生依旧聚精会神的听着。

他们或许是大秦最好的学生,也是华夏的未来。

六七千人中,只要有那么上百号人听进去了,华夏的未来将会是另一番场景。

不,哪怕只有二三十人听进去了,以此为人生抱负,未来也将会是一片光明。

可惜现在杨峥年纪大了,不然自己亲自往大洋彼岸去一遭。

课程教授完了之后,杨峥又去了海航院参观。

现在的大秦,只要不出现隋炀帝那样的君主,盛世指日可待。

杨峥唯一的心愿就是航海了。

未来是属于大海的,这是华夏的千年大计。

其实华夏古代从未真正的禁海,宋、明的航海技术一度领先全球,就拿这个时代来说,吴国的造船、航海技术已经具有相当水平,能东渡宝岛,还去菲律宾逛了一圈回来。

孙权当年勾搭公孙渊时,也是从海路上行进的。

不过吴国的航海技术还不能实现大规模的长途航海。

这不是沿着大秦的海岸线海运,而是从大秦穿越大洋,航行数万里,到达另一块大陆。

但这些年的持续投入,已经开始出成果。

工匠们采用榫卯技术,拼接出来的龙骨比直接采用巨木的龙骨抗风浪性更强。

“此船融合萨珊造船术,再施以榫卯之术,全船不用一根铁钉!”工部尚书裴秀道。

太学里的世界地图,就是杨峥跟他一起合作出来的。

裴秀不仅在制图上有非常高的造诣,在机械术上也是一,当年马钧造出新式投石车,裴秀还曾找上门去与其辩论机械原理。

望着裴秀手上的精巧模型,杨峥两眼放光,“昔日一根龙骨需十五年方能长成,数年加工,方可一用,今以榫卯之术,海船批量制成。”

杨峥记得后世的一个视频,大地震中,水泥建造轰然倒塌,但木制榫卯结构的古建筑却奇迹般的完好无损。

榫卯术用在造船上面,绝对是一大创新。

以后造船可以不受龙骨材料的限制。

裴秀的水平颇高,按照杨峥的要求,弄出了战船、兵船、马船、补给船、冲船、哨船等等模型,基本按找一个舰队的规模打造。

士卒可以在船上种菜、养马。

最大的一艘,上下三层,长达三十二丈,宽十一丈,按照裴秀的话来说,此船体势巍然,巨无与敌,篷帆锚舵,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