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百四十一章 请求(第2/2页)

强力手腕下,夏国百姓只能乖乖改秦名汉姓。

其实这些牧民一会儿是匈奴,一会儿是鲜卑,一会儿是乌孙,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成分。

能成为匈奴人,也就能成为秦人,对他们来说,活着最重要……

谁手里提着刀,他们就是什么人。

按照夏侯栩的建议,夏国也兴建了大量的公塾,从高昌、河西聘请了大量儒生,对夏国移风易俗,束发右衽。

不得不说,有时候强力手段比温和手段要快很多。

除此之外,杨毅还将境内的城池全部改为汉名。

碎叶、伊胜、楚阳、怛罗、定远等等。

杨毅失去了攻取河中的机会,存心要在此事上跟杜预争一争。

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形势。

夏国已经立国十多年,全面汉化的条件早已成熟,其实不用杨毅下令,国中就有很多人主动说汉言,取汉名,穿汉人衣冠。

而河中刚刚拿下,百族林立,很多部族还有相当大的实力,只可徐徐图之,而不可操之过急。

不然就是鸡飞蛋打的局面。

这也不符合杜预的处事风格。

不过杨毅这么激进,也是急于向朝廷邀功,缓和与朝廷越来越紧张的关系。

“陛下最在意的是汉化,只要在此事上多下功夫,自然会赢得陛下的欢心。”夏侯栩为杨毅出谋划策。

上一次不打招呼就吞并了康居南藩,朝廷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,甚至有人提议取消夏国,以免将来为中原大患。

杨峥既没有同意,也没有反对,上一次奏表也石沉大海,让杨毅心中略有些忐忑。

他混的再风生水起,也就是杨峥一句话的事。

他不服太子,不服杜预,借一万个胆子,也不敢不服杨峥。

封河中为汉国的消息已经传到中亚,而安息都护府设在大宛,要对付谁,要看着谁,不言而喻。

“殿下放心,毕竟是父子,岂会如此对待殿下?”李庠也有些慌了。

他身上已经深深打上杨毅的印记,夏国没了,他的前程也就没了。

杨毅沉吟不语。

三人的目光忽然落到一直沉默的杨雄身上。

夏侯栩背后是夏侯家,是皇后,但皇后不能干政,夏侯栩也不敢找自己的姑姑。

李庠没什么背景,亲生兄长李特为了避嫌,也不怎么跟他来往。

只有赵雄背景最为深厚,其父是皇帝身边的近臣,这么多年虽然小错不断,但荣宠经久不衰,也只有赵阿七能知道皇帝的想法。

“兄长无需多虑,陛下设汉国,再把安西都护府挪到大宛,不就是为了平衡吗?既然是平衡,说明不会动殿下的,毕竟殿下也是陛下的亲儿子。”赵雄一语道破朝廷的心思。

当然,这其中也难免有东边来的人给他通风,所以才会这么准确的把握朝廷的动向和心思。

如果赵雄如果走错了路,牵连的是整个赵家。

“老二,不,二哥,你才是我们兄弟中最高明的!”李庠一脸佩服。

杨毅冲赵雄拱手:“有二弟辅佐,实乃万幸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