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百一十七章 功(第2/2页)

怀柔手段,汉朝已经用过了,效果不大。

现在需要换个方法。

当然,弹劾毛炅的奏章也非常多,毕竟毛炅在林邑的手段过于残暴了,光是京观就筑了十七座,凡是不臣服的当地土人,直接一刀下去,从不啰嗦。

弹劾奏表中还引用了曹老板的诗句: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。生民百遗一,念之断人肠。

儒家的一大毛病就是外圣内王。

简单来说就是严于律己,宽于待人。放大一下,对待外人当圣人,以宽仁为主,对待自己人,则要严格……

内卷就是这么形成的。

大秦有这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,也没见他们这么着急。

再说林邑国屁大的地方,有一千里吗?到处都是深山老林的,何来白骨?

所有弹劾的奏表全都当没看见,任何事只要杨峥没有回应,到最后基本就会不了了之。

毛炅提的治理南疆建议,倒是很合杨峥口味。

林邑国就算不要,宁愿毁了,也不能留给当地土人发展壮大。

现在这些港口城市还看不出优势,一旦大秦的造船水平起来,航海时代开启,这些港口城市的重要性就会立马凸显出来。

其实华夏的发展也算如此,不是平面的,而是线性发展。

沿着黄河、长江等各大水系,建造定居点,然后慢慢发展成城镇,再发展成城池,然后向内地渗透。

即便是如今,大秦境内,还有很多无人区或者控制力不够的区域。

毛炅控制了林邑国的港口,其实就等于控制了这个地区。

南疆土人要么臣服,要么彻底消失……

这么敢打敢冲,不务虚名,用心实事的人,杨峥当然要重用。

说实话,历史的经验证明,怀柔往往治标不治本,适当的刚猛反而能增加威信,两三代之后,当地人也就慢慢被同化了。

其实华夏对待外族已经足够宽仁了。

历史上的征服者们,哪一个不是赶尽杀绝?

华夏则是尽量选择融合,对匈奴如此,对羌氐如此,对鲜卑也是如此。

华夏最强大的时候,也没有毁灭他们的族群。

杨峥下诏封里毛炅为镇南将军,策勋上护军,封开国县侯,绘像凌烟阁之上,为大秦开国功臣之一。

对外开拓必然会伴随腥风血雨。

但长痛不如短痛,这些未开化的地区纳入华夏版图,其实是他们天大的福分。

除此之外,杨峥还给毛炅写了一封私信,对他的一系列政策表示欣赏,让他放手去干,南疆疆土万里,大有可为。

有什么样的开国之君,就会有什么样的臣子。

上有所好,下必从焉。

杨峥不在意后人评论自己好大喜功,历史终究自有公论。

哪怕是秦皇汉武,后世都颇有微词。

当然,秦皇汉武的确有过失,但瑕不掩瑜,功大于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