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百八十四章 文事(第2/2页)

只需要学士们酷首穷经。

文学馆一千人的规模太小,杨峥下令再次扩招。

天文地理,诸子百家,只要有一样过人之处,便可以入选。

天下各州各郡开始搜罗人才。

这时代,诸子百家还凭着一线生机在苟延残喘。

各种人才应有尽有。

竹林七贤中阮籍、山涛、向秀、刘伶、阮咸在嵇康的劝导下走出竹林,加入文学馆。

皇甫谧作《针灸甲乙经》,一个人就编撰了《历代帝王世纪》、《高士传》、《逸士传》、《列女传》、《元晏先生集》等书……

裴秀绘制天下地图,在杨峥的纠正和提示下,大致画出了整个东方的全貌。

刘徽献《九章算术注》、《海岛算经》。

张焕根据西汉《汜胜之书》、东汉的《四民月令》,编修《农桑时要》。

最牛的还是嵇康,受到杨峥《泰兴大典》的启发,作《嵇康集》,建筑、丹青、音律、书法、养生、诗词各种著述洋洋散散数十万言。

民间收罗上来的书汗牛充栋。

很多都是竹简。

不过也正因为是竹简,才保存至今。

杨峥略微翻看了一些,发现很多经典跟后世看到的多有出入,意思也大相径庭。

不难想象是经过一些人别有用心的修改。

往往一字之差,谬之千里。

编纂《泰兴大典》只是一个契机、一个讯号。

上有所好、下必从焉。

民间求学之风顿时大起,不在局限于儒学,算学、墨家、医术都有人涉猎。

让杨峥意外的是,精通这些“旁门左道”的居然全是士族豪强子弟……

不过想想也正常,寒门庶族的子弟连饭都吃不饱,哪还有心思去研究学问?

能认识几个字就不容易了。

所以他们读书大多带着天然的功利心,士族豪强子弟吃饱没事干,反而心思能沉浸在这些旁学上。

其实看看皇甫谧、嵇康、裴秀这些人的家世就知道,很少是寒门庶族子弟。

不过这正合杨峥心意,士族豪强子弟多做做学问,别一门心思的当官,多为华夏做做贡献,青史留名绝不只是当官。

把位置腾出来,给寒门庶族打开上升通道。

受凌烟阁的启发,杨峥又设立凌云阁。

把嵇康、皇甫谧、刘徽、裴秀、张焕、左思等人的画像挂在里面,在全天下大力宣扬他们的功绩。

历史的滚滚浪潮之下,他们的成就其实比帝王将相更大。

一个民族总要有人仰望苍穹。

所以无论怎么拔高他们都不为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