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七十八章 焦虑(第2/2页)

郭太后亦是如此,被他的从兄弟们和叔父完全架空。

明帝设置的外戚、勋旧、士族互相牵制的格局完全被打破。

当年汉献帝还有诸多汉臣支撑着,现在的曹髦放眼朝中,只有一个庶族出身的王经还站在他身边。

不过转机似乎到来。

甘露四年五月,征南大将军、司空王昶病逝,魏国出现一丝权力空隙。

本来最合格的接班人是王基,担任荆州刺史多年,熟悉荆襄战局,但王基被斩于长安,剩下的人选就不多了。

荆州乃三国交界之地,常年大战,非重将不能守。

司马昭一时也不敢把司马家的几个废料送上去。

朝中提议由州泰担任征南将军。

司马昭一直犹犹豫豫。

关中、荆襄、扬州三镇非比寻常,常年驻扎几万、十几万大军。

放在外人手中,终究不放心。

好不容易熬死王昶,现在全部交给州泰,司马昭也不放心。

在贾充的建议下,司马昭将荆州一分为二,陈骞任征南将军,都督荆州诸军事,镇新野。

州泰任征虏将军,都督江南诸军事,镇襄阳。

不过荆州刺史一职空缺出来。

谁都看得出,王昶死后,荆州兵权是一块肥肉。

朝堂上争论不休。

皇帝曹髦也加入角逐之中,推荐尚书王经,当年他就担任过江夏太守,熟悉荆州情势。

皇帝在朝堂上是孤家寡人,但郭太后不是,暗中助力了一把。

司马昭考虑到自己刚刚晋升相国,不宜逼的太紧,也就同意了。

“愿陛下隐忍再隐忍数年,司马氏数败于杨兴云,关中大战,若是再败,声威大跌,人心离散,士族必起异心,陛下或有一线机会,臣此去荆州,收拾部众,养兵于外,数年之间必有佳音。”王经跪伏在曹髦身边。

士族选择了司马氏,但庶族中还有忠义之人。

曹髦伤感道:“司马氏权势滔天,朝堂之上皆是负心之人,卿此去,能为则为,不能为,则自保。”

王经涕泗横流,“陛下何处此言,司马懿蛰伏数十载,方有高平陵之转机,只要杨兴云不败,司马昭就不会走走后一步,臣观司马昭,亦非长寿之相,陛下青春年少,何必争一日之长短?”

“卿言是也。”曹髦擦干眼泪。

朝堂上能用的人他都用了。

除了王经,剩下的几乎全都是士族出身。

连夏侯和都投奔了司马昭,近日被封为相国左司马,成了司马昭的心腹……

夏侯和是夏侯渊第七子,夏侯霸的亲弟弟,清辩有才论,他投奔司马昭,意味着魏国的夏侯氏向司马昭妥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