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百四十四章 太阳照常升起的安心(第2/4页)

只有康国公这样的汉人,才会觉得一寸山河一寸血,因为中原王朝在千余年的历史上,国力就是天朝上国,所以才会有故土之说,长久而稳定的统治,才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之事。

伯颜、和硕、隔干,他们哪里知道自己的祖宗是谁,说不定祖上还是被掳掠的汉人,也先的母亲就是汉人!

阿史那合霍非常干脆的说道:“我们是昭武九姓,真的论起来,我们可是地道的大唐遗民,是有当初大唐皇帝的圣旨的,明承唐制,大明是会认得,我们不用跑。”

王复被这群家伙直接干沉默了,他们说的如此有道理,王复这巧舌擅辩都不知道如何反驳了,跟他们谈论长治久安,是王复思维定式下的失误。

王复这头还在思索如何长治久安,伯颜帖木儿、隔干、和硕等人早就打算好了怎么吃散伙饭了。

“你们自己跟大石说去。”王复一甩袖子离开了,懒得再言语,康国表面上看,像个国家,其实仅仅靠康国自己,根本不可能长治久安,要想长久,就得跟大明搞好关系,但是这帮人压根就没有长治的概念。

王复回到了康宫之后,并没有立刻开始处置康国事务,而是拿起了大明来的塘报,将这个案子从头到尾的分析了一遍。

孙毓最大的问题,是时间错了,是在朝中没有明公做他的后台,才落得如此下场。

如果孙毓的后台是吏部尚书王翱,再把时间往前挪动十二年,那么孙毓这些事,压根就不叫个事儿,甚至连奏疏都不会有,最后由魏景阳承担所有罪名,出清陕西地面旧账。

魏景阳一个山匪,他自己一个人担不起这个罪名,可要是十个、二十个、数万个魏景阳呢?

吏部可以养几个孙毓这样的人,孙毓可以养上百个推官为数万个魏景阳这类的山匪充当后台,出了事,直接平叛剿灭,把乱七八糟的事儿,都扣在这数万个魏景阳身上就可以了。

民乱真的是民乱吗?

福建百万之众民乱、戥头案,都是这个道理。

王复收起了塘报,开始了处置康国国事。

南下的帖木儿王国派遣了使者,希望可以和康国重修于好,承诺永不北上,并且非常坦率的说,北上没那个实力,南边的贤豆人,非常容于统治,南下之后就像回家了一样,使者带了一堆的礼物,这些礼物丰厚,让人瞠目结舌,显然,卜撒因南下后,海阔天空。

贤豆人,就是天竺人,这是一种蔑称,对天竺人矮小如同豆子一样身形的蔑称。

王复不吝赞美之词,恢复了帖木儿王国的邦交,而奥斯曼王国的态度非常有趣,法提赫对康国那肯定是除之而后快,康国本身的实力,并不是奥斯曼王国的对手,可是康国的背后是大明,法提赫投鼠忌器,只能和康国往来不断,维持着表面和睦。

二月天里,对康国而言最重要的事儿是春耕。

王复在康国的威信极高,因为自从王复主理政务以来,康国这个冬天,奇迹般的没有大规模的冻死人,在这之前,康国的部族,整个部族整个部族在冬天的白毛风里消失的无影无踪,那是家常便饭。

王复走到哪里,都是跪在地上,不停念叨着天悯福安的康国人,王复在他们心目中,就是人间行走的神使。

伯颜帖木儿反复斟酌后,来到了兰宫寝宫,找到了也先。

“见过大石,大石,这咨政院议西征事,没有通过。”伯颜帖木儿一脸为难的说道,他手里拿的压根不是咨政院所出议帖,伯颜帖木儿一直以为也先已经看不清楚字了,所以才随便拿了一个题本糊弄。

也先也不揭穿,略显无奈的说道:“去年我就说,有些事,错过了,就再也没法成行了,能躺着收银钱,怎么肯再拼命?毕竟不是在和林了,穷的连口吃的都没有,现在富了,也怯战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