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百八十三章 第一站,岘港(第3/4页)

今参局看的非常清楚。

今参局这个妖妇,可以称得上是室町幕府的定海神针了,甚至可以说是倭国稳定的柱石之一,室町幕府再烂也是秩序,没有了今参局的室町幕府更是烂泥一摊,今参局离开了银阁寺,守护大名们立刻摇身一变成为了战国大名,彼此征战不休。

今参局看到倭国之乱象,知道这一乱,没有两百年,绝对安稳不下来,百年只是一个美好的期望罢了,细川胜元早做打算,也算寻常。

“娘子恨我吗?把娘子哄骗出了银阁寺,致使倭国变成了眼下模样。”唐兴拢着今参局的头发问道。

今参局掩着嘴角轻笑说道:“你哄骗我?你可是三番五次、五次三番对我断然拒绝,百般不肯,分明是我赖上了你,再加上陛下的诏书,你不得不尊从,可我家夫君终究是是个大丈夫,被我骗上了床榻之上,也算是认了。”

“再说了我一个御令,名不正言不顺,要不能被人叫做妖妇?我在不在,这倭国都得乱起来,大明要倭银,只要大明要,倭国就得乱。就是大明不要,这倭国顶多多安稳十年,也要乱起来。”

“倭国无道,才是本因。”

今参局在御令的位置上做了十多年,她太清楚倭国的问题症结了,她解决不了,大概也没人能解决得了,没有大道之行,倭人注定就是给人当牛做马的命。

今参局赖上了唐兴,是为了挣脱泥潭。

次日的清晨阳光明媚,岘港内外这是张灯结彩,原因无他,大明浚国公陈懋来到了岘港迎接大明水师南下西洋,陈懋主持交趾事务,仅仅一年有余,便有政通人和,百废俱兴的模样,交趾对这位国公爷,那是尊重至极。

刘永诚带来了皇帝的圣旨,在陈懋至岘港后,当众宣读。

皇帝在圣旨中,对陈懋在交趾主持工作做出了高度的肯定和赞许,充分肯定了陈懋对地方安定的贡献,并且再加封赏,彩表、金帛等若干,并准浚国公府以王府制营建。

浚国公府以王府制营建,和黔国公府以王府制营建的待遇是相同的。

即便是民间将浚国公府称之为陈王府,朝廷也不会追究,就像黔国公府在云南被人称之为沐王府那般,朝廷知之甚详,不闻不问,因为这是皇帝给的格外恩典。

“臣,何德何能。”陈懋叩谢圣恩,就是不肯接旨。

民间称之为沐王府,那是沐英当年是皇家养子,马皇后对沐英极好,视若己出,恩同皇嗣,自然可以称王府,他浚国公府怎么敢。

“陛下说这交趾还得有人镇守,随时四方之地,但消化仍需时间,镇守地方本就苦难,不如京城烟花世界,给些格外恩典,也是应该,浚国公还是接旨吧,雷霆雨露,皆为君恩。”刘永诚这番话可谓是恩威并重,一方面说明了皇帝这么做的原因,另一方面,浚国公陈懋所处的位置,无论是赏是罚,都得接着,否则朝中那些个士大夫们,怕是要鼓噪陈懋类司马仲达了。

司马仲达就是司马懿,司马懿称病多年,一朝起事便执掌大权,实现了三马同槽。

唐太宗李世民征高句丽让李靖随行,李靖生病,李世民就说,当年司马懿也说自己病了,就这一句话,就把李靖从床上吓得直接跳了起来,扈从皇帝亲政高句丽去了。

天高皇帝远,如果陈懋不肯接收恩赏,那怕是所图甚大,少不了有人做文章。

“臣叩谢天恩。”陈懋不再犹豫,接过了圣旨,接受了皇帝的恩赏,他在正统年间,甚至连自己宁阳侯的爵位都丢过,可是知道文臣们那张嘴,那可是左右都是他们占着理儿。

“陛下口谕,我尺山寸河,岂可轻弃,勿许渐侵,如有不从,平定之。”刘永诚又宣读了一句口谕,皇帝让刘永诚给陈懋带句话,就是如有不从尽平定,不要惯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