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百八十二章 哄抬粮价者,杀无赦(第3/4页)

这一下子,笔杆子们立刻哑了火,他们背后的那些金主们,怕是躲不过这一劫了。

李宾言想起了当年,正统十四年十月末,大明京师之战大明大胜瓦剌,京师人人欢欣鼓舞之时,庆幸大明还有于少保,还有陛下。

大明皇帝主持朝议,除了恩赏,便是处斩了一批从八月到十月哄抬粮价、囤货居奇的商贾,并且在奉天殿内,以奸商二字称之。(八十章)

在京师之战中,陛下就曾经明言:战时囤货居奇、哄抬粮价、以空卖空、敛财敛地,导致民不聊生的人,不配活着,倒卖粮食的奸商,立刻斩首示众!朕要求,立刻,马上!

大明皇帝朱祁钰其实是个很好说话的人,你要是炒其他东西,皇帝也不惜的管,市场规律,愿赌服输,比如当初南衙有些人炒煤最后被煤山给埋了,大皇帝也是好说好商量,三番五次下诏,这个财不能发,他会出手。

但是炒粮食不行,不行就是不行,没得商量。

“这宋氏还了钱,还有这等事儿?这宋氏剩下那些人不闹腾,把事情闹得这么大,惊动了陛下,还能惹出这等天塌地陷的祸事儿?”李宾言看着装在锦盒里的圣旨,只能摇头。

“李巡抚真是料事如神。”陈宗卿心服口服,事情的发展一如李宾言的预期。

李宾言却摇了摇头说道:“若是知道陛下如此盛怒,我决计把宋氏都抓干净,陛下是性情中人,下的诏书都这等措辞,可见陛下的怒气之盛,陛下生气会跟自己置气,气到了陛下,是臣子不应当,失了恭顺之心。”

李宾言并没有预料到会气到陛下,若是预料到,他万万不会让这样的事儿发生,十多年前的事儿了,李宾言也是收到了诏书才想起陛下对哄抬粮价的商贾是何等的愤怒。

胡濙曾经跟李宾言说为官之道第一要,便是要有恭顺之心,李宾言谨记于心。

“事已至此,就只能想办法让陛下消消气了。”李宾言浑身气势一变,又变成了那个人人都怕的酷吏模样,陛下下了旨,让他督办此案,他自然要办,而且要办的陛下心气儿顺了才行。

这案子办了一月有余,终究是将一份名单呈送到了京师,所有案犯都会押解京师,入刑部大牢,最后由三司共审,做出处置,陛下说杀无赦,那也要讲流程,死刑三复奏,那也要层层过关。

这案子之所以办了一个月就办妥了,归根到底是大船到港,粮价虽然有短暂的波动,但并没有造成社会性的危害,倒是这炒粮的势要豪右,赔了个底朝天。

真正造成一定影响的一共有四个县,包括了吴塔在内,名单很短,一共就四家,这四家也在因为欠宝源局不肯还钱被抄家的名录之上。

李宾言办这个案子,还专门去了封书信到应天府,因为这里面有一家,背后似乎是是魏国公徐承宗。

徐承宗一听这事儿,立刻表示,此家和自己没有任何的瓜葛,误会中的误会,完全是对方胡乱胡乱攀附,还请松江巡抚明察,为此徐承宗还专门上书陈情。

魏国公徐承宗虽然在郡县安南之战中,就起到了一个喝彩的作用,可是无论怎么讲,徐承宗都是扈从陛下亲征的勋贵之一,那可是领了功赏牌的,徐承宗当然要陈情,保住自己为数不多的功赏牌。

徐承宗有恭顺之心,陛下觉得烟云楼的五楼能看到南京皇宫僭越,要徐承宗拆了烟云楼的五楼,徐承宗直接就把烟云楼给拆了,名声赫赫的烟云楼直接烟消云散了。

陛下为了郡县安南,亲自至广州府,徐承宗真的不敢在后面赚这个钱,有些钱能赚,比如在婆罗洲开金矿,比如去倭国行商,有些钱,徐承宗看都不肯看一眼。

这案子闹得沸沸扬扬,一直到六月中,才算是结案,斩首名单上只有吴塔宋氏的一众七人,其余三家最后的处置也不过是流放鸡笼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