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百六十二章 沂王,琅琊王(第3/4页)

自古无情帝王家,今日还是圣眷正隆,稍有不慎,皇帝翻起来脸来,可比翻书要快得多。

“你知道为何皇帝一点都不担心这濡儿长大了,会反噬皇帝吗?”孙太后靠在躺椅上,悠悠的说道。

“为何?”太监伺候着孙太后用茶,还让宫婢们举起了华盖遮阳,边回答着。

孙太后喝完了一盏茶,才开口说道:“皇帝把事情都坐在了明处,光明正大,日后这濡儿反噬了皇帝,那就是濡儿不忠不孝、无情无义,即便是在五常大伦里,也是站不住脚的。”

“光明正大则无敌于天下,皇帝无敌,则大明天下无敌,大道诚不可欺。”

“走,去沂王府看看。”

改封这么大的事儿,既然皇帝让太监们递了个话,她自然要过去看看。

新的沂王府修的非常大气,在这十王府里,算是仅次于襄王府邸的王府了。

“见过祖母。”朱见深看到不常见到的太后有些拘谨的行礼说道。

孙太后受礼之后,才颇为严肃的说道:“崇王受封至今,仍然住在泰安宫里,至今没有自己的府邸。”

“你这宅子陛下给你修了,而且修的这么周正,不是陛下对太庙的事儿,心里有愧,陛下登基至今做了那么多的事儿,唯独太庙这件事,陛下不会后悔。”

“甚至连朝臣们非议陛下这皇位是篡来的,陛下都没争辩过一句。”

“你要是觉得陛下在补偿你,在愧疚太庙杀人,你就大错特错了,你若是这般想,日后沂王府满门颠覆之时,没人能救你。”

孙太后来新王府,不是单纯来看看陛下是不是薄待了自己的孙子,而是来训诫的。

孙太后一定要提醒自己的孙子,不要读错了圣意。

陛下这番作为,很容易让人误解为陛下对太庙杀人心里有愧,若是如此理解,那死的时候,就不能怪皇帝无情了。

朱见深日益年长,随着年龄的增大,已经不能只看成个孩子,这沂王内外的担子,都要落在朱见深的身上,若是朱见深想错了,走入了歧途,这沂王府,万劫不复。

“孩儿知晓。”朱见深不卑不亢的回答着。

朱见深可太清楚其中的差别了。

论亲近,朱见深和皇帝更亲近一些,朱见深更了解他叔父到底是什么样的人。

陛下会对太庙杀人有愧?

若是能重来,陛下恨不得再多刺几剑,只恨自己武艺娴熟,一下就要了稽戾王的命。

孙太后看朱见深的模样就知道,朱见深明事理,拎得清其中的分别,便不再多说,说多了反而招人烦。

“今年过年陛下有没有循例赏赐五块饴糖?”孙太后又低声问了一句,她对这个问题颇为关切,每年都要问一次。

“赏了,不多不少。”朱见深回答着。

孙太后听闻之后,如释重负的说道:“那就好,那就好,好了,哀家也乏了,这便回宫去了。”

“送祖母。”朱见深将孙太后送出了门,直到孙太后的车驾在街角拐了弯儿,朱见深才回到了新王府之内。

朱见深其实也清楚,那五块饴糖,并没有任何的意义,当初也只是陛下袖子里正好有哄孩子的糖便给了,但是成了惯例,不赏,有些人就睡不着了。

朱见深打马去了讲武堂,这飒爽的身姿如同一片红云一样的少年郎,京师人人都知道这是稽王,不现在应该叫沂王朱见深了。

眼下京师的街头巷尾,都有一种奇怪的猜测,认为这朱见深是陛下的大皇子,这种传闻有板有眼,说的人一愣一愣的。

连朱祁钰听到之后,都认真的回忆了一番,确信不是年少风流史,更没有狸猫换太子。

只能说这个传言,确实有合理之处。

这传闻大抵就是郕王殿下早就对大位有觊觎之心,有了皇嗣之后,便秘而不宣,一直等到了宫里传出了生子的消息,立刻将自己的孩子换了去,以图江山社稷,现今郕王一朝如愿,自然对这个送出去的孩子更加厚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