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百二十六章 堂堂亡国之君,名不副实(第2/4页)

思危、思退、思变,是当官要每天都要思考的三思。

陛下绕这两个圈子,已经给足了体面,要是仍然不肯体面,那就只能大家都不体面了。

于谦终于等陛下把话说到了正题上,才向前探着身子说道:“陛下,臣来浅谈一下官船官贸的好处。”

“这官船官贸规模再大,可这海贸事上的利儿,就像是那汪洋大海一样,官船官贸,还能把大洋给吞了?”

“这官船所到之地,必然是大明水师所到之地,这海上讨生活的,都命苦,这海上的买卖,那都是搏命的活儿,若是官船到了,水师到了,就是搏命,咱大明的船不也有优势吗?”

“这和在地上做买卖,一个道理,拦路抢劫的匪寇们遇到了官军,还不是能避则避?”

官船官贸最大的好处是治安,眼下在海上漂,哪有什么规矩,各个海商们,入港为商出港为盗,上岸彬彬有礼,下海就是凶神恶煞。

没当过海盗,没有被人抢劫的经验,也好意思自称下过海的海商?

说是做买卖,其实都是在玩命,但是官船官贸开始后,至少这治安一事,会变好很多。

有了官船官贸,至少商贾们跟着官船官贸一起出海,会安生很多。

议的是海贸,说到底,议的是权力。

“这次的官船官贸和永乐年间亦有不同,比如在永乐二年,文皇帝敕:禁民间海船,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。所在有司,防其出入。今日官船官贸,亦未禁绝商舶商贸。”

“这种不同,还有很多,沈尚书以为呢?”于谦提到了最重要的第二点利益相关之事。

那就是官船官贸并不垄断,也不禁商船出海,这是景泰海贸和永乐海贸的最大区别。

永乐年间的下西洋是一种政治活动,核心在于利用大明的强横国力和生产力带来的丰富商品,辐射周边国家,利用经济杠杆,实现外交利益最大化,用后世的说法,那就是最惠国制度。

同时,也可以利用堪和贸易体系,掌控主导经济贸易权,建立对周边国家的贸易体系,实现经济羁縻,加强对藩属国的控制。

而永乐年间兴建北京、五征漠北、收复交趾、稳定辽东、修官道驿路等等,这桩桩件件,哪一件不是靡费颇重,没有下西洋的丰厚利益,那完全无法支撑。

那么下西洋这样一个给大明带来了巨大利益的政令,最后落到人亡政息,必然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。

其中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用的公家的东西,最终都入了内帑。

无论是船只的营建,还是商货的供应,都是大明户部在筹措,但是户部倾尽国力筹措货物,最后都换来了内帑的充盈。

所以有些翰林院的翰林们才会抓着不放,说天下非天下人之天下,而是化公为私的天下。

于谦问到了沈翼,沈翼眼睛里都是血丝,昨天户部上下又熬了个大夜,轻油喷灯的灯油都用了几十斤,他听到于谦问他,他稍微缓了缓神说道:“官船官贸的船营建好了,是朝廷的船,属于公产。”

沈翼言简意赅,不通财会事的一些朝臣们听了有些迷糊。

“沈尚书昨天熬夜没讲透,这船建好了是隶属于户部和工部,户部统一调派管辖,工部掌握固定资财,而海贸所获利盈余一分为三,内帑五成,国帑五成。”朱祁钰开口说道,有些话沈翼不方便开口说,朱祁钰就替他说了。

沈翼从胡濙那儿得到了二手消息是,皇帝仍然遵循旧例五五开,但是在没有圣旨和口谕的情况下,沈翼当然一个字都不能提。

朱祁钰索性直接把话,当着所有人的面儿,说开了讲透了,省的大家有所误读,耽误了政令的推行。

不禁私船、不尽归内帑,是景泰年间和永乐年间开海的最大区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