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百二十四章 敲打敲打,自然要连敲带打(第2/4页)

虽然是以银币价格为基准,但本质上是以物换物的原始贸易。

而李宾言的这种推广方式,同样被用在了蒸汽机的推广上,除了官厂以外,在地方农庄,李宾言的方法就很值得借鉴了。

朱祁钰和胡濙谈完了李宾言的事儿,又说起了袁彬奏疏上讲到的亡国循环,他觉得颇为有趣,而袁彬和李秉的见解很深刻,亡国的循环,这个循环是建立在生产力因为战争导致急速下降。

“父亲,为何倭国的那些大名完全打不过袁指挥呢?”朱见澄奇怪的问道。

按照天时地利人和而言,袁彬是大明人,而倭国的大名是倭国人,地利和人和应该站在倭国大名那边,但是袁彬屡战屡胜,朱见澄自然有些奇怪。

“有军事天赋的人,就是可以为所欲为。”朱祁钰有些羡慕的说道:“袁彬有军事天赋,身后更有大明,自然屡战屡胜了。”

朱祁钰看着朱见澄迷惑的模样,继续说道:“正常打仗,是敌二十万,我三十万,打完之后,敌人死伤溃逃俘清零,而我方损失部分。”

“但是袁公方打仗啊,是敌二十万,我三十万,打完之后,变成了敌人清零,我方五十万。”

“啊?”朱见澄瞪大了眼睛,仗还能这么打的吗?

“袁公方手中的武士,全都是倭人。”朱祁钰笑着说道:“这就是政治胜利啊,袁公方每次打仗之前,只要在阵前生火做饭,敌人就投降了。”

“倭人困苦,就连征战的武士都吃不饱饭,但是跟着袁公方就能吃饱饭,这用兵之道,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,心战为上,兵战为下。”

袁彬在倭国如此逞凶,为何没人治治他呢?

因为想要治他的大名,手下的武士最后都变成了袁彬的武士。

在袁彬攻打安艺国的时候,山名宗全派了之前的幕府官僚去游说,本来意图策反投靠袁彬的山名氏武士,哪怕就是无法策反,打压一下士气也是好的。

不曾想,非但没能劝降成功,反而激发了这些武士的士气,这些武士气势如虹,一鼓作气的拿下了安艺国。

这就是袁彬在倭国横行的底气和本钱,他个人的勇武,在战阵之上,反而并不是关键。

“父亲打算如何处置倭国呢?”朱见澄有些好奇的询问道。

朱祁钰确信的说道:“一个完全混乱的倭国符合大明的利益。”

倭国和琉球完全不同,琉球和鸡笼岛很近,而鸡笼岛现在的大开发,正在从六合之地逐渐变成了四方之地,只要鸡笼岛不丢,那么大明在琉球的统治,就是长治久安。

但是倭国不行,倭国完全都是海岛,即便是全面伐倭,占领倭国本土,统治也会如同当年的交趾那样,无法长治,更无法久安。

倭国这样的地理位置,注定只能是大明的六合之地,那就让它混乱,它越混乱,大明才能得到更多的白银。

朱见澄这才点了点头,明白了大明在倭国活动的政治目的。

胡濙毕竟年纪大了,有些精力不济,朱祁钰这才停下了问政。

胡濙的年纪大了,可是动作可以一点都不慢,第二天大明的京师坊间就开始流传,朝廷要再下西洋了,传的有模有样,甚至连多少船只、商贸多少货物、哪里招募舟师都说的一清二楚。

这种传闻本不足为信,直到胡濙在邸报上写了一篇《论官船出海》。

在这篇邸报的社论里,胡濙追忆了永乐年间海贸的繁荣,在永乐二十三年的时间里,各藩国总计朝贡了三百余次,而在洪熙至正统十四年,各藩属国总计朝贡不过三十次。

而后胡濙又把郑和抬了出来,尤其是郑和平定海盗的诸多战绩,被一一列举,表明官船南下西洋对维护万里海塘和西洋的秩序的积极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