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百二十二章 治国修身平天下,扫清天下不平事(第3/4页)

“我可以明白其中的差别。”朱见澄思考之后回答道:“唐太宗以秦王身份,杀建成太子是你死我活的政斗,是为了博位是宫变;父亲杀稽戾王,则是因为稽戾王罪孽深重,是审判。”

“然也。”胡濙满意的点了点头。

太子朱见澄的聪慧比不了崇王朱见济,也比不了稽王朱见深,可是太子仍然是勤勉好学,而且十分踏实。

对于皇位而言,天分重要,还是教育重要?

在胡濙看来,是教育。

胡濙的这番话到底是真心实意,还是因为在泰安宫才如此恭顺的说话?

朱祁钰完全没有去计较,胡濙死后是要葬在金山陵园的,既然不准备落叶归根,他到逝世的那一天,都是如此说话。

真心实意与否,并不重要。

朱见澄已经开始接触大明的公文,并且尝试去理解政这些政令背后的博弈,他看完了袁彬的奏疏之后,思索再三的问道:“少师,若少师是室町幕府的将军,面对来势汹汹的袁公方,又该怎么办呢?”

胡濙想了想笑着说道:“有时候不做,比做些什么更好。”

“不做,比做更重要?”朱见澄瞪着眼睛,有些惊诧的问道。

“是的。”胡濙思忖了下说道:“民间赌坊里,有人上桌,有人跟着下注,有人则看热闹,十赌十输,但凡是上桌和下注的人,都会输的很惨。”

“面对袁公方的来势汹汹,就像是庄家在榨干赌徒口袋里的最后一文钱一样,这个时候,做什么,就是上桌,只会输的更快,相反,什么都不做,甚至不跟着下注,反而是一种最好的手段。”

“只要你不上桌,就会有上桌的人,在你前面倒霉,很多时候,政斗也是如此,不动比动更为妥帖。”

“不动,不是一种愚蠢,往往很多时候,是一种智慧。”

“对于足利义政而言,在倭国层层架空的政治格局下,他本身的权力就不是很大,一些威胁幕府的大名死掉,对足利义政而言,反而是有利的。”

朱祁钰在窗外听完了胡濙的这种说辞,不得不说,得亏胡师父有恭顺之心,若是胡师父没有恭顺之心,都不用亲自下场,只需要出谋划策,朱祁钰这理政的难度就会骤升,甚至难以应付。

朱见澄听后,简直是目瞪口呆,他才知道原来还能这么玩!

他认真的品味了一番胡濙这番话,眉头紧蹙的问道:“可是土木天变后,于老师父做了很多,又是迎父亲出王府监国,又是三请父亲继位,好像和少师说的不同。”

胡濙的表情可谓是五味成杂,他听闻太子提及了于谦的做事风格,便是略微有些失神的说道:“于少保那是斗士,是天下人的榜样。我年少之时,是想成为那样的臣子,最终,我活成了现在的模样。”

谁人年少不轻狂?

当年胡濙进士及第,意气风发之时,也想做于谦那样的人,修身治国平天下,扫清天下不平事。

他做到了吗?没有做到,最后他活成了众人口中的谄臣。

胡濙面色复杂的说道:“太子殿下,于少保不常有,不能当寻常去看待,多数论政,都应当把于少保这样的人排除在外,或者单独去讨论。”

于谦殿试就开始怼太宗文皇帝,而后又怼杨士奇等一众,还把王振给开罪了,弄的自己一身狼藉,身陷囹圄困于囚牢,如此多的困苦,千锤百炼之后,于谦身上的棱角仍然如此分明。

“好像武清侯之前也入过诏狱,于少保也入过诏狱。”朱见澄敏锐的把握到了实情的关键。

大明的文武巨擘,似乎都是进狱系人才。

如果一个大明皇帝发现无可用之人怎么办?从诏狱里寻找贤良即可。

大明真正的养才储望之所是翰林院吗?非也,是诏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