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百零五章 金戈铁马的马,原来真的是铁马(第3/4页)

“臣惭愧,臣不闻大小裕勒都司、崖城诸事。”兵部尚书江渊颇为苦恼的说道,他真的不知道这等事儿,作为兵部尚书,他居然不知道大明在西域曾经设立过都司,这已经算得上失职了。

朱祁钰却摇头说道:“这不怪你,朕也是听胡少师说起,才知道此事,在古今通集库中,在犄角旮旯里找到了当年的文牍,甚至未曾收录太宗实录之中。”

胡濙是大明活着的历史,朱祁钰有一次和胡濙聊到了西域事,胡濙才将那段尘封的往事说了出来。

永乐年间五次北伐,第三次和第四次的成果甚微,大明大军刚刚出塞,收到消息的瓦剌、鞑靼人就跑到了千里之外,第五次北伐的时候,朱棣完成了东西合围,但是天不假年,老天爷没给他第五次北伐的时间。

“我反对设立西域行都司。”户部尚书沈翼坐直了身子,颇为郑重的说道:“西域乃是偏僻蛮荒之地,经营花费钜万,而收效甚微,臣以为此番重开西域,就以军事羁縻即可,护卫江山周全,退一万步说,嘉峪关固若金汤,西域地面无法进犯。”

沈翼的态度非常明确,他反对对西域加大投资,对于此刻的大明而言,西域是完完全全的负资产,是大明的负担,这对刚刚从冬序中喘过气来的大明而言,此时经略西域,不划算。

沈翼继续说道:“大明需要多少人力物力财力,才能安定西域?西域地面情况复杂,胡虏杂居,与内地民风迥异,治理困难,不服王化者众。”

“十年?二十年?五十年?一百年?大唐治西域百载,安史之乱,长征健儿远在西域,无法回援,臣以为西域乃是鸡肋,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,派精兵铁骑羁縻即可。”

朱祁钰听闻沈翼如此说,颇为认可的点了点头说道:“沈尚书所言有理。”

沈翼一脸懵……陛下让兵部提议西域行都司,他在反对!结果陛下居然赞成他的反对?!

朱祁钰颇为郑重的说道:“相比较万国海梁的琉球,西域丝绸之路远不如也;相比较良田十万余顷的鸡笼,西域地面良田寥寥;相比较丛林密布的交趾,西域并无柚木用来种树,更无米粱补充大明粮库。”

大明开疆至今有河套平原靖安布政司,在徐有贞的三百里景泰安民渠的治理下,河套平原已经成为了塞上明珠,其粮食产量完全满足了三边驻军所需;

有琉球,在大明开海大势之下,琉球这个万国海梁作为极为重要的周转站,正在发挥着他不可估量的价值;

而鸡笼、交趾更是大明造船业的原料供应之地,还有两地的米粱供应,保证大明在小农经济蜕变的过程中,不发生大规模的粮荒。

相比较之下,西域只有不断的投资,投资再投资,而且看不到收回投资的发力点,毫无疑问,沈翼说得对,西域对眼下的大明的确是负担。

“丝绸之路,深受极西的影响,一旦极西之地,发生了动乱,商路不通,丝绸之路更是无从谈起。”朱祁钰又补充了一个论据,佐证了沈翼的论点。

“陛下英明。”沈翼松了口气,陛下把他刚才不敢说,没有说的话,全说出来了。

沈翼喊这声英明,不是陛下赞同了自己的反对观点,而是盛赞陛下重开西域,不是一时起兴,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的决策。

对于大明这艘巨轮而言,一个慎重的船长,是所有船员的幸事,沈翼为此感到庆幸。

朱祁钰颇为肯定的说道:“可能百年经营方有起色,西域最值钱的是,土地。”

人无远虑必有近忧,国无长策必有灾殃。

这广阔的土地,就是最大的财富。

疆域越大,纵深也就越大,土地出产就越丰富。

“臣没什么异议了。”沈翼沉思了许久,最终选择了不反对,不反对不是赞同,不反对是保留意见,是陛下的决定他会高度配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