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六十八章 滋生人丁,永不加赋(第2/4页)

“大明没法这么收。”

坐寇收钱也不是全无成本,这满城不事生产的坐寇,吃喝拉撒都是一大笔的开销,而且还要上供,这府里的衙役也要打点关系,这衙门里的方方面面都得打点好了,才算得上手眼通天,但是你要去打点关系,你总要有门路不是?这就得给势要豪右们都得送一份。

这四大家分这五十万两,其实真得不算多了。

朝廷真的要收这笔钱,就得养这么多的人,真的能到太仓的又能有多少?

其实也不是什么划算的买卖,不如把坊墙拆了,朝廷不收,坐寇也别想收。

“陛下英明。”兴安也想提醒陛下,收屋税号银,是真正的与民争利,是残酷的朘剥,尤其是在大明这种科层制官僚体系下,这加税最后都要摊到老百姓的头上。

“这年头,想要增收,还是开海抽分收关税靠谱啊。”朱祁钰点着面前的案卷说道。

大明要设田制,抑制兼并,那就不能设立五十户制,就没办法收屋税号银,为了一年不知道多少的收益,这么折腾,不如开海,开海一念起,刹那天地宽。

朱祁钰拿起了另外一份奏疏,乃是户部尚书沈不漏沈翼的奏疏,他在奏疏中,提到了百姓生育的问题,朱祁钰认真的看完了这本奏疏,连连点头。

“朕最开始的时候是担心沈翼做不好这户部尚书的,毕竟沐阳伯金濂珠玉在前,现在看来,他还是不错的,至少没有脱离基层,凭空幻想。”朱祁钰拿着奏疏对着兴安说道。

金濂是有战功在身,曾经做陈懋的总督军务去往福建平叛,而后做户部尚书和大明皇帝配合极好。大明的新货币政策和开海事,在君臣的配合下,奠定了大明新财经事务的基础。

沈翼的这份奏疏,讲的是鼓励生育。

在沈翼看来,大明就不要怕生多了养不起,生,可劲儿的生,能生多少就生多少,养不起就迁民,生下来,总要活下去的。

大明眼下只有万万丁口,如果大明眼下有五万万丁口,以大明现在的亩产,根本养不活这么多人。

怎么办?

朝廷要调节这个矛盾,就必须要想办法安置,那就不能再次海禁,得把百姓们都放出去。

势要豪右们首当其冲,若是不让百姓们吃饱饭,那可是要敲掉他们的脑袋,从他们粮仓里找食儿的,自然也不会阻拦海贸。

户部是大明开海的既得利益者,大明国帑,从来没这么阔过,虽然仍有偶尔要拆借内帑的窘迫,被陛下的大珰骂两句讨饭的,但借陛下的钱又不丢人。

在陛下那丢点面子拿到的是里子,国帑充盈,面对其他六部,说话也气实,过去因为连足俸都发不出来,导致谁都能踩一脚户部的情况,一去不复返了!

在沈翼看来,当下,是最好的鼓励生育的时机。

在奏疏里,沈翼将生娃的成本分为了三大部分。

一部分那是婚配成本,随着大明大量进口朝鲜、倭国、安南、占城、吕宋等地的女子,婚配成本因为廉价的外番女子的冲击,不断降低。

第二部分是生育成本,随着解刳院医术的不断进步,大明惠民药局、大明行医的增多,生育风险在降低,婴儿存活率得到了巨大的提升。

第三部分则是养育成本,大明民间普遍是父母干活儿去了,家里的老大看老二,老二看老三,孩子看孩子,成本自然会很低,也是长兄如父这种文化的社会基础。

生,生的越多,大明的开海事就就越不能阻止;生的越多,就越不会人亡政息;生的越多,就能遴选出越多的贤良;生的越多,就越能倒逼社会生产力提升。

多生孩子,解百忧。

具体怎么鼓励?

“富者田连阡陌,官缙绅衿优免隐漏人丁,竟少丁差。贫民地无立锥,奸猾之徒又托为客籍以为规避,反多徭役。丁银与里甲、均徭等四差银留存地方,不入朝廷,私囊肥盈公帑亏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