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四十八章 只要价格合适,绞死自己的绞绳也可出售(第3/4页)

莫支为了不让和谈达成,选择了军队独走,前往刺杀,这不仅是打了他黎宜民的脸,也是在打大明的脸面。

若是没有任何的处置,那岂不是要友邦惊诧,国仪尽丧?

黎宜民贪,并不是蠢。

“朝中对和谈之事,如何看待?”袁彬接过了调兵的火牌,就这帮升龙禁卫,不狠狠操练一番,哪里是老四那个狠人的对手?

柳溥笑着说道:“根本不可能了。”

和谈是不可能的和谈,只有打的你死我活,才能维持统治的样子。

莫支的独走,是他个人的决定,同样是整个升龙八府卫军的共同选择,如果真的和谈,那这么多的军士还怎么发财?

升龙八府的军队,并没有那个胆量去战场上拼命,去平叛,因为经过偷袭丁烈这一阵,都知道清化亲军很是能打。

但是,借着剿匪的名义敛财的胆子,还是有的,而且很大!

柳溥在这种环境里,可谓是龙入大海,虎归山林,能发挥出全部的实力来,搞政斗这件事,安南满朝文武加起来,都不会是柳溥的对手。

柳溥可是在正统年间的大染缸里,杀出来的大奸臣!

袁彬走马上任之时,才知道自己要训练的不仅仅是一万三千人的升龙禁卫,还有其他卫军,总计二十万人,而袁彬摇身一变,成为了二十万安南卫军总教头。

袁彬也是下了死力气,在袁彬看来,安南的军士并不缺少战技术,更不缺少勇力,比他在倭国训练的那帮倭人要强上数倍,但是和倭人一样,他们的身上,总是少了一股子劲儿。

军士根本不知道为何而战,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。

在封建帝制之下,军士为何而战,通常解释为为君主而战。

可是黎宜民是个什么货色?足利义政什么货色?值得禁卫、倭人拼死吗?

显然是不值得的。

袁彬将最近安南发生的事儿,写到了塘报里,将画好的一部分堪舆图也送回了大明。

朱祁钰此时的车驾刚刚从福州府来到了泉州府,而第一站是大明的英烈祠。

邓茂七在正统十四年的时候,分兵四路攻打泉州府德化、永春、安溪、南安等县,不到月余,邓茂七就攻陷了泉州府。

泉州知府熊尚初战败被俘不屈,面北绝食而亡。

而熊尚初的名字是否应该写到英烈祠上,一直是朝廷比较争论的话题。

按照大明皇帝对叶宗留、邓茂七民乱的定性为官逼民反,那么作为官僚的熊尚初是官,是导致福建民乱的案犯。

这个问题朝堂争论不休,最后呈送到了皇帝面前。

礼部的意见是应该写到英烈祠上,熊尚初英勇忠烈,为大明而战,被俘面北绝食而亡,不肯投降,不应该让人求荣得辱。

清流言官的意见则是既然已经定性为官逼民反,那福建上下官僚,都不应该在英烈祠上榜上有名。

朱祁钰最后朱批了熊尚初为大明英烈,这件事才算是有了结果。

是朱祁钰改变了英烈的定义?

还是他要改变福建民乱定性?

都不是。

邓茂七的百万之众诉求就是惩处贪官污吏,所到之处,心里有鬼的官僚跑得慢些,都要被吊死。

可是义军俘虏了熊尚初之后,邓茂七一直在劝降,这足以证明熊尚初的贤能与清廉。

这可是义军认证过的廉洁官员!

还为大明绝食而死,自己把自己饿死了,自然有资格登上英烈祠。

朱祁钰在泉州府英烈祠上了香之后,才向着泉州府别苑而去,他在路上看完了袁彬送回来的塘报。

“这个老四,悔不该放过他,就该在南衙杀了他的。”朱祁钰看完了塘报,知道了黎思诚在清化七府一国的所作所为,面色凝重的说道。

兴安眉头稍蹙的问道:“他能成事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