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二十五章 天下第三强军(第2/4页)

柳溥的目的就是四处拱火,他才懒得管自己做事的后果,大不了也就是烂命一条。

若为国事死,陛下不给他在英烈祠上名刻字,也会给他家眷大明人的身份,无论怎么算,都是大赚特赚。

“凡有国家,必有武备。常于农隙之时,且停不急之务。圣上,臣以为还是的建立京营,请敕旨建立升龙军!”柳溥大声的说道。

这就是柳溥为什么说黎朝是东施效颦,全面仿照大明制度,但是缺少了京营这一块极其重要的压舱石。

大明太祖高皇帝不建京营,是因为天下的军队都是忠于高皇帝的军队。

而到了太宗文皇帝,大明就建立了隶属于皇帝的班直军,京师三大营。

可是黎朝自始至终,都没有京营。

没有京营,就没有压舱石,所以黎朝这条船,总是从顶上漏水,搞个宫变,跟闹着玩一样。

黎宜民闻言,目露喜色说道:“太尉所言有理,可是说得容易,做起来,就难了。”

众所周知,办事是需要花钱的。

钱从哪里来?

黎朝的户部在十五府建立了直属于朝廷的条条,户部清吏司。

而各地的户部清吏司又直接受制于地方的框框,也就是三司使。

黎朝的税赋因为阮氏、莫氏、郑氏占据多数良田,很难收上来,连年闹灾荒。

黎宜民没钱。

“要不让臣来?”柳溥试探性的问道。

练兵是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基础的,比如眼下大明皇帝练兵,就将自己的御书房移到了讲武堂去。

否则练着练着,就是黄袍加身情景复现,朱祁钰被威逼退位了。

黎宜民犹豫了片刻说道:“诸位爱卿,孤以为,还是各家拿粮纳饷,为我大越纾困才是。”

黎宜民还是要掌控平衡之道。

此时朝中有组建京营能力的唯有柳溥,其他人都没那个才能,但也要让军士们知道吃的谁家的粮,领的是谁家的饷。

丁烈,黎朝的户部尚书,他站了出来俯首说道:“臣可以调度此事。”

丁烈和阮炽向来共进退,阮炽死后,丁烈不得不硬着头皮站出来,代表他身后的庄园名主们争取利益。

柳溥的神情极为放松,眼神闪烁,手自然下垂,身体颇为松懈,可见他非常的放松。

回来了,一切都回来了。

“那就由丁尚书主持筹措京卫粮饷之务,不得怠慢。”黎宜民看着丁烈,满是温和的笑着说道。

满满都是熟悉的味道,这个味道太正了!

柳溥嗅到了制衡的味道。

这是他最熟悉的领域,这就是正统年间的政治风格,相互制约,相对平衡。

在这种环境里,柳溥可谓是如鱼得水。

柳溥继续说道:“臣有水阵军令三十一条、象阵军令二十二条、马阵军令二十七条、步阵四十二条,合计京卫升龙军一百二十二条!还请圣上过目!”

“凿海池以为水阵,海池屈曲百里,于池中设翠玉殿供圣上观阵,而池边作讲武殿,设壮士、神武、效力、殿前、五府、马闲、驯象等司,肄习拣练水象马步四阵十六卫!”

柳溥不仅拿出了京卫一百二十二条的军纪军令,甚至连场地都看好了,设五司做后勤,四阵十六卫的编制等都弄的有模有样。

连大阅的翠玉殿都规划好了。

黎思诚的眉头拧成了一座山,在他看来,这都是老大黎宜民授意柳溥在说的话。

不要看他说了什么,而是看他做了什么。

阮炽的脑袋都在地上扔着,黎宜民和柳溥可谓是沆瀣一气。

黎宜民向来暴躁,骄纵傲慢,喜怒无常,典型的一个无脑莽夫,但是黎宜民突然跟有了慧根一样,居然要真的弄京卫升龙军,而且还如此有章法,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