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八十三章 除了帮助以外的一切支持(第2/4页)

可是李宾言失算了,他的判断失误了,灾荒似乎并没有影响到黎朝和占城的粮食出口,相反数量上比之去年又增加了五十余万石。

这是何等的咄咄怪事?

不怪朱祁钰疑惑,甚至连跟随的朝臣们都交头接耳的小声议论。

的确很奇怪,难道黎朝和占城的百姓,都不用吃饭的吗?

李宾言出班俯首说道:“臣以为商贾会以陈粮冒新粮,以腐粮掺杂,但是臣派人细细查验过了,质量极佳。”

李宾言将一本奏疏递给了兴安,朱祁钰看完了李宾言的奏疏,便让兴安把奏疏归档了。

其实很简单,黎朝和占城的粮食出口生意错综复杂。

大明的豪商们在黎朝和占城拥有着一望无际的田产,这些田产是一座座的种植园,而黎朝和占城和大明的豪商在对大明出口粮食这件事上,处于一种竞争关系。

为了争取和大明商贸的机会,灾荒而已,对大明的贸易不能断!

至于饿死的百姓?不过是耗材罢了,有又谁会在意。

“朝鲜王李瑈总是说事大交邻,这显而易见,交趾和占城也不遑多让呀。”朱祁钰的笑容里有一些残忍。

大明想要重新拿回交趾,只有一个解决办法,那就是吊民伐罪。

吊:慰问,安抚。

解救受苦的百姓,讨伐有罪的肉食者,这是天大的正义。

大明在交趾的统治已经失败了一次,当初的统治的确是有点不当人了,失去了民心,再随意的介入交趾事,很有可能引起百姓们最为激烈的抵抗。

但如果百姓们请命,让大明主持公义呢?

黎越僭朝统治的安南国,其实政治并不稳定,一旦有了百姓起义,那大明朝介入便是理所应当了。

成化年间,西厂厂公汪直就曾经上奏,言安南国僭主黎灏,败于老挝,大明应该重新取回安南。

明宪宗朱见深听了汪直所言,就让兵部呈上了永乐年间讨安南的故牍。

刘大夏【匿弗予】,密告兵部尚书余子俊,余子俊进宫劝谏曰:兵衅一开,西南立糜烂矣。

最终不了了之。

到了嘉靖年间,黎朝权臣安兴王莫登庸发动了军事宫变,黎恭皇黎椿不得不禅让给了安兴王莫登庸。

黎恭皇的儿子黎维宁上奏大明,请大明为他主持公道,嘉靖皇帝一听还有这等好事?!

嘉靖皇帝立刻任命仇鸾为都督,毛伯温为参赞军务,到云南会勘,屯兵镇南关,准备大兵南下,再次郡县安南!

这安南国权臣,安兴王莫登庸一看大明来势汹汹,也没含糊,立刻、马上、很快,带着数十个大臣自缚到镇南关投降去了。

至此,安南改安南都统使司,算是名义上重新纳入了大明的名下。

而安南改为安南都统使司,也为后来的隆庆开海,奠定了基础。

朱祁钰脸上的笑容更甚说道:“朕听闻伐木需要劳师动众,先要伐道铺路,而后还要小心蚊虫猛兽,即便是这伐木,也是终日劳作,辛苦无比。”

“正是如此。”李宾言赶忙回答道。

伐木真的很累,在大航海时代,有很多殖民者,看到漫山遍野的原始森林,都没啥开荒的兴趣。

大明的造船需要木材,而安南国有柚木,为此黎朝正在努力的让百姓去伐木。

灾荒、粮食出口、大量伐木占据了无数的劳动力,那安南国会闹出什么动静,都不足为奇了。

朱祁钰满面春风的走进了安南国的荟萃阁。

“臣黎宜民,参见陛下,陛下万岁万万岁!”安南谅山王黎宜民,恭恭敬敬的跪在地上三拜五叩,语气里带着惶恐不安。

大明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对安南国的情报侦察,面前的谅山王黎宜民,朱祁钰倒是知道。

这谅山王黎宜民,本来是安南国的皇太子,但是因为政斗失败,被降为了谅山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