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八十章 景泰十六姓(第2/4页)

夜不收干的是掉脑袋的斥候之事,三千夜不收每次都能收到上万余人报名,没点本事还进不了夜不收。

能怪皇帝对酸腐文人有偏见?不给这些酸腐文人机会?

真的是他们自己不争气。

朱祁钰不是没办法,但是正如于谦所言,这帮人下了乡,真的有可能败坏大明的根基,摇唇鼓舌,弄的大明一地鸡毛。

“陛下,关于鞑靼人丁,也是需要登记造册,臣以为,是不是让他们改为汉姓?”胡濙开口打破了这份寂静,读书人就这个模样,若是给禀米还是不肯去,那就只能按着陛下说的法子,暂停科举了。

胡濙提到了王化鞑靼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事儿,改名换姓。

“那先给孛儿只斤氏改个汉姓吧,就改元姓吧。”朱祁钰忽然想起了奥斯曼王国的那个康姓使者,改姓这种事,大唐就做过一次,效果极佳,到了大明依旧有昭武九姓之人。

胡濙拿出了一本奏疏,给孛儿只斤氏下面填了一个元字,然后将奏疏递给了兴安说道:“臣给鞑靼诸部八盟定了十六个姓氏,还请陛下朱批。”

胡濙常怀恭顺之心,给孛儿只斤氏改姓,那只能陛下来,他要是提前写上,那是僭越。

胡濙既然提议,自然是有所准备,鞑靼人平日里叫什么,那不归朝廷管,但是在大明他们只有汉姓汉名。

朱祁钰拿过来看了看,朱批了胡濙的奏疏,胡濙从来不说废话,说干就干。

“景泰十六姓。”朱祁钰看了片刻将奏疏还给了胡濙。

蒙古文是表音文字,确切的说,只有发音,这会引起极大的不便。

朱祁钰就知道,后世的日、韩、朝、越等国,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去汉字化,就是将汉字拼音化。

这种简化导致了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,那就是重名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。

韩国的身份证上,必须标注汉字姓名进行区分,到了二十一世纪,还是有很多的韩国人在致力于恢复汉学教育,因为表音文字实在是太不方便了。

当然韩国人把汉学读作韩学,把汉字说成韩字,是韩国人特有的倔强和不要脸。

改名换姓并不是什么小事,不过也不是什么难事,这一代人可能很难接受,但是三五代之后,那冗长而含糊的表音文字的名字,自然而然就会消失不见。

这也是大明王化之路的一部分。

“说到哪儿了,我们继续。”朱祁钰将奏疏递给了兴安,继续讨论。

关于鞑靼王化的议论还在进行,一直到了将近中午的时候,朱祁钰才停下了关于鞑靼王化的讨论。

朱祁钰看着厚重的备忘录说道:“让脱脱不花那个大儿子脱古入京来,日后事涉鞑靼之事,也给脱古一份,让他上个奏疏来说说自己的想法。”

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,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。”

众多臣子俯首说道:“陛下英明。”

“诸位,今日皇长子朱见济和稽王朱见深会有一次考校,大家都来听一听。”朱祁钰示意众人平身。

“宣大皇子、稽王觐见。”兴安一甩拂尘高喊了一声。

朱见济和朱见深早就等在了门外,听到了传见,便迈入了聚贤阁内。

“参见陛下,陛下圣躬安否?”朱见济和朱见深俯首行礼问安。

朱祁钰抬了抬手说道:“无须多礼,朕昨日给你们留了课题,近日撒马尔罕分城而治,瓦剌单独一城居住,此举利弊,畅所欲言。”

撒马尔罕来的消息,那自然是王复传来的,在坐的明公,都知道王复的情况。

朱见济拿到密报的时候,已经全然了解,昨日他梳理其中细节的时候,就思考了许久,该站在什么立场去谈论这个问题。

“臣以为,此事对于瓦剌而言,对于大明而言,都是利大于弊。”朱见济颇为笃定的说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