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三章 触底吏治(2)(第2/2页)

“这才是朕想要的内阁啊。”

看着离去的众人,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,露出一抹笑意,“内阁就该担负起辅政的重担,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,而不是联合朝中有司,设法阻挠新政落实,设法胁迫皇权,继而让朝中局势变得更坏。”

对徐光启这位新任内阁首辅,崇祯皇帝心里是满意的,至少徐光启不会像韩爌那般,过多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,就做出阳奉阴违的事情。

说起来,徐光启是崇祯皇帝看重的大臣,其思想和观点都比较开明,或许是在一些方面,和崇祯皇帝所想不一样,但是却十分适合现阶段的大明,更好的帮着崇祯皇帝稳定朝局,制衡和疏导好一些问题和矛盾。

“王伴伴,派人去东辑事厂一趟,传朕的口谕。”

崇祯皇帝伸手道:“叫东厂先前追缴的亏空银子,悉数移交到西山熔铸制钱,进行实兑新制钱后,将该部分亏空银子,移交户部收账。

此外今后涉及追缴亏空银子的事宜,东厂所呈递的奏疏,司礼监要派人誊抄发至内阁一份,就给徐光启。”

“奴婢遵旨。”

王承恩当即作揖道。

崇祯皇帝的心里比谁都要清楚,徐光启这位新任内阁首辅,其实在朝中的争议很大,诟病很大。

原因也非常简单。

他这个内阁首辅,不是经过廷推选举出来的,从流程上来说就是不合法的,这也必然会给徐光启带来不少麻烦。

越是在这种情况下,就越是要坚定的站在徐光启背后,要让朝中那帮文官都看到,他这个大明皇帝,对大明首辅支持的态度。

之所以不进行廷推,是崇祯皇帝不想让一些事情,超出自己的掌控,比如说新任内阁首辅叫温体仁坐上,或者让周延儒坐上。

这两个人,能当次辅,但绝不能当首辅。

为了避免朝中党争再度倾斜,崇祯皇帝才会用这种方式,来乾纲独断的遏制此事,皇权和臣权的拉扯,从来都不会消停,这是不争的事实,需要崇祯皇帝做的事情还有很多,需要改变的还有很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