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二十二章 发展是第一要素(2)(第2/2页)

等到北直隶、山东、河南、山西、陕西等地,出现大批规模化工坊,而那些破产的底层群体,能分流到这些产业领域内,那就会开始做这些事情了。”

大明现阶段所处的境遇,其实是比较尴尬的境遇,围绕土地所产的经济模式,受小冰河时期的影响,正在逐步的萎缩着。

而崇祯皇帝所构想的原始工业化,尚处于发展的萌芽阶段,这颗萌芽是否能生根成长,还是谁都说不好的事情。

毕竟这对大明而言,是先前从没走过的路,谁都不清楚在这过程中,究竟会出现怎样的状况。

“恰恰是有着此等宏观构想,我等所能做的事情,就是将先前所定的诸事,都逐步的明确落实下来。”

陈延生难掩激动道:“下官现在特别想看到,大明能通过积极的开海,来带动着治下的调整和改变。

如果在这过程中,国库所积攒的家底能愈发充实,那陛下就能以此革新弊政,整顿吏治,应对变局,继而带领着大明向中兴之路前进。”

“构想是美好的,现实是残酷的。”

卢象升轻叹一声,看向陈延生说道:“仅仅是现阶段的发展,只我北直隶这边,就遭遇到多少阻挠和掣肘。

我等肩负着沉重的担子,每一步路都不能走错,每一项决策都不能下错,不然所带来的危害,是无穷的。

特别是你所领的天津直隶州,就更是这般了。

针对军火倾销一事,还是要定期向陛下呈递密奏,要时刻掌控辽地的变化,避免养虎为患的事情发生。”

“巡抚教训的对。”

陈延生点头应道:“对这些事情,下官一定会更加谨慎,绝对避免此等隐患的发生,毕竟现在的大明,经受不起任何变故了。”

在崇祯皇帝的宏观调控下,在卢象升、陈延生这等良才,于地方的实际把控下,大明正在经历一场悄无声息的改变。

或许这种改变较为漫长,不过对多灾多难的大明,满是窟窿的大明,却能起到查漏补缺,填补亏空的正向作用,这也是崇祯皇帝所想看到的,发展没有任何捷径可言,就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