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二十四章 涌动之博弈(第2/2页)

说起来大明现有的朝廷运转机制,有不少都是挺不错的,比如内阁,从先前扮演皇帝秘书角色,只有建议权,没有任何别的权力,逐步演变成协助皇帝治理天下,帮助皇帝分忧的重要角色。

只是这再好的机制,也是人与人配合完成的,现阶段的大明,坏就坏在受党争影响,官场风气日渐败坏,许多时候暗中下绊子、行掣肘之事,那可谓是数不胜数。

纵使是大明天子,敢做出违背总体意愿的事情,同样敢做阳奉阴违之事。

遥想万历皇帝外派镇守太监,想通过征收矿税,以此来缓解缺银窘境,这一设想初衷是好的,但坏就坏在用错了人,用错了方法,导致江南一带抗税风气,最后闹了个虎头蛇尾的狼狈局面。

“陛下……国库这边,恐拿不出那么多钱粮出来。”

韩爌踌躇再三,硬着头皮说道:“原先许多定下的政务,就支出了不少钱粮,国库剩下的银子,不多了。

若是挪用那些银子的话,万一国朝再遇到个突发状况,拿不出来银子救急,只怕到时问题会……”

“韩卿,你不用说这些了。”

崇祯皇帝摆摆手说道:“先按照朕的意思办吧,有什么具体问题,有什么具体难处,等跟毕卿他们研讨后,一并向朕禀明就是了。”

既然是想向朕示威,那就按照他们的想法来呗,一块拿出这些公函,转递给内阁,那不就是摆明想把手伸到内帑呗。

崇祯皇帝想要看看,究竟是哪些官员,参与到这件事情之中,也想看看韩爌,毕自严、王洽、李邦华他们,能否顶住大的压力。

毕竟按照崇祯皇帝的谋划,等袁崇焕一案落下帷幕后,这内阁也好,军机处也罢,包括都察院、六部等,都是要换一批官员的。

日后外朝这边,除非是自己掀起的权力斗争,会罢免掉一批不听话的官员,剩下的都要叫他们好好当差,自己专心搞好内帑经济,顺带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,崇祯皇帝不可能把宝贵的精力,全都浪费到处理众多奏疏上去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