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五十二章 平抑物价(第2/3页)

世家豪族们当然可以消费,但必须是制定商品,例如瓷器。

高澄改江州昌南为景德镇,在此设瓷局、置御窑,又多建对民间开放的瓷窑,命令大臣张德兴常驻于此,监管瓷器经营。

在高澄看来,士族的财富就应该用来购买精美的瓷器,这才是正确用途,而不是与民众争夺盐、米、布,将这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炒高。

同时高澄也从宫里拿出了许多古董字画,运往江南。

做这些事情的原因只因为江南货币远超市场所需,造成这种现象,高澄自己也有责任。

当年他将淮南的足陌钱运去江南,以低廉的价格,购入大量米、布送往江北,以经济掠夺的手段,瓦解了江南经济。

如今高澄开放足陌钱兑换,依旧坚持以含铜量为标准,等量兑换昭德通宝,其中固然能使士族得利,但更重要的是不会使底层民众破家。

毕竟若是廉价兑换,高澄自然可以赚上一笔,但无疑又是一次对底层民众的经济掠夺。

小高王从来不屑于刮穷苦百姓的钱,当初掠夺江南财富,那是敌我两国之分,如今江南百姓也是他的子民,自然不会掠夺自家百姓。

段韶、吴明彻、斛律光、高季式分别在江东、江州、湘州、衡州,接连将几家藏匿大量货币与囤积盐、米、布,炒高物价的士族豪强抄家,处死其家主之后,江南士族纷纷乖巧起来。

高澄这人当然讲规矩,但讲的是他自己的规矩,不按他的规矩来,他就不跟你讲规矩。

江北士族几乎人尽皆知的事情,如今江南豪族才明白过来,或是带着钱币去往景德镇,争相购买瓷器,或是高价收购高澄运来建康的古董字画。

随着大量足陌钱从江南被运往洛阳熔铸,江南经济得以恢复,盐、米、布等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也下降到了正常水平,江南百姓无不为高澄歌功颂德。

加之均田制被移植到江南,四州刺史为贫苦民众分配田地,受益之人都打心底将自己当作了齐人,将过去梁人的身份抛在了脑后。

至于市场被炒热,价格居高不下的精美瓷器、古董字画,这些东西价格再怎么昂贵,也伤不到贫苦百姓,相反,还能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。

景德镇只不过是抛砖引玉,各地都有瓷窑陆续开设,其余手工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,毕竟在小高王的屠刀下,士族既不敢贮藏货币,又不敢购买生活必需品,就只得往手工业的方向大撒币。

高澄此举,变向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,也是小高王乐于看到的。

他将六个儿子悉数唤到身边,怀抱着年纪最小的高孝珪,与高孝璋、高孝瑜、高孝琬、高孝瓘、高孝琮详细解释自己是如何稳定江南物价,为何逼迫士族购买手工业品。

就连高孝琮都听得认真,小时候顽劣不堪,但如今年纪也大了,虽说顽劣性子没改,平素还是游手好闲,却也知道在父亲面前得老实些。

高澄这么做,自然是想让儿子们增进对经济的了解,毕竟一国之君不懂经济是极其危险的事情。

一如既往,在让他们五人各回尚书省时,还不忘交待让他们在明日上交一篇策文,便是今日教导的体会,言明必须是他们自己的理解,不得假手于人。

高孝琮在今年年初被封为燕王,被高澄踢去了礼部,没错,原本有兵部与礼部的空缺,但高澄可没给他抓阄的机会,直接指定了礼部。

这小子,就该派去礼部好好学学什么叫礼。

命人将高孝珪送回陈氏寝宫,高澄在明光殿批阅完奏折,见天色不早,便又微服出宫。

他先是往宋钦道的家里跑了一趟,看望了穆邪利与其母轻霄。

母女二人因为此前高澄的来访,彻底改变了命运,再未被人欺辱,轻霄脸上的疤痕也在全元起的治疗下消失不见,恢复了原本的美丽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