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三十一章 各方动态(第2/3页)

“大王有济世救民之志,霸先不才,愿为大王前驱,为王披荆斩棘。”

萧纪立即将陈霸先扶起,与他把臂承诺道:

“若孤得志,萧与陈,共天下。”

萧纪所谓萧与陈,共天下的说法,借鉴的是东晋建立之初王导在内主政,王敦在外领兵,而产生的‘王与马共天下’的说法。

但一山尚且难容二虎,一个国家又怎能由两家共天下,旋即王敦叛乱,兵败身死,也基本终结了‘王与马共天下’的政治局势。

陈霸先对此心知肚明,但不妨碍他明面上表现得感激涕零的模样。

萧纪也没忘了正事,他今日来此本就是问计于陈霸先。

其实萧纪心中早有想法,但手握兵权的是陈霸先,得与他达成共识才行。

陈霸先于是为萧纪勾画道:

“大王如今还需按兵不动,结好于陛下与二王,使双方放下警惕,鹬蚌相争渔翁得利,大王便安心在岭南渔翁。

“待其久战兵疲,若建康势盛,便出兵江东,与二王联手,先谋建康,再图二王。

“若二王兵强,便北上荆南,断其后路,其麾下将士忧心家眷、财产,军心必然动摇,便可顺流而下,如此,大业可成。”

萧纪闻言大喜,仿佛看见了自己在建康城中接受百官朝拜的画面,自己此前所思的方略也给抛到了脑后。

政治信誉这种奢侈的东西,是高澄那种手握大优势之人才该去考量的,以弱小之势,不行非常手段,又怎能成事。

回到广州城中,萧纪先后与建康以及湘州的使者会晤,答应两方条件。

不久,岭南爆发俚人叛乱,萧纪命陈霸先率兵平叛,却迟迟没有进展,两方使者见萧纪陷入俚人叛乱的泥潭无法抽身,便也匆匆回去复命。

然而俚人首领冼英,也就是冼夫人,早早就在暗中投效到了陈霸先的麾下。

这只不过是陈霸先安排的一场戏而已,萧纲与萧纶双方的使者不清楚内情,说实话,两方也真没怎么注意岭南形势,居然真被蒙蔽过去。

原时空中,萧纪东出与萧绎争夺天下,却被宇文泰轻松袭取蜀地,如今萧纶与萧绎有意发兵建康,争夺皇位,却不知宇文泰与萧纪、陈霸先,都在他们身后亮出了獠牙。

正德四年(551年)三月十一日,在萧衍诸子的翘首以盼中,高澄下诏命斛律光统骑卒一万,步卒两万,荆州水师两万,并领荆州州郡兵,就地招募民夫,沿汉水而上,发兵宇文泰治下的梁州魏兴郡。

又命厍狄干领步卒三万,水师两万为后援,只留一万水师驻扎淮水。

同时下诏雍州刺史高季式领战兵一万,州郡兵两万出长安,西行至散关,大作声势,欲分散汉中守军向北防御。

高澄当然也有他的小心思,汉中一战虽然聚集了一万骑兵,五万步卒,与四万水师,合计十万战兵,以及州郡兵若干。

但真正与他南征北战的主力兵团,京畿兵却未做调动,依旧在洛阳听命,打得便是随时支应江南战局的主意。

同时他暗中传令,斛律光与厍狄干,四万水师之中,有两万人不得投入战斗,必须随时待命。

至于汉中之战结果如何,高澄并不在意,能拿下固然值得庆贺,没有夺取也无关大局。

江南,尤其是荆南,被高澄、宇文泰、萧纪三方人马共同关注,此地注定要发生一场大乱斗。

而斛律光可不管高澄到底关不关心汉中战局,他已经三十六岁了,跟随高澄二十年,最开始统御高澄的亲信都,自京畿军团组建起,便投身行伍为将。

这些年是立下过许多军功,但却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战绩,当初独领一军协防关陇,只是巡视陇右就将吐谷浑国主吓退,而安陆之战全歼柳仲礼麾下三万精兵,也多被认为是慕容绍宗之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