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八十五章 江陵(第3/4页)

打了胜仗哪能不发赏钱!可以说是赢麻了。

时间来到昭德二年,正月,协防关陇的斛律光领三万战兵返洛,高澄以其震慑吐谷浑有功,封其为冠军县公,恩宠可见一斑。

而南方,淮南足陌钱在短时间内,被使用了大半,江南市场也终于有了反应,足陌钱一路贬值,此前囤积居奇的士族们见此情况,纷纷大规模抛出,购买米粮、布匹等硬通货,致使江南米价、布价一路看涨。

明明没有灾年,去年秋收甚至称得上是丰收,但寻常百姓就是买不起米,江南民众怨声载道。

高澄倒是清楚,他将淮南的钱币砸向江南,采买大量布、米,造成市场上足陌钱激增,布米数量锐减,必然会引发通货膨胀,物价上涨,而此前囤积足陌钱的士族豪强们恐慌性抛出钱币采买,更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象。

足陌钱的急剧贬值,以及昂贵的物价让无数平民之家破产,贫苦之家更是食不果腹,各地都有人饿死。

对此,萧渊明以及他麾下水师自然无动于衷,可高澄还是终止了继续掠夺江南物资,其中或许存在怜悯江南百姓的可能。

但更多是因为剩余小部分足陌钱继续运往江南,已经没有了赚头,南方物价已经高到一个骇人听闻的水平,据说一斗盐差不多要500文钱,换算成后世计价单位,差不多是175元每斤,盐价直追武则天当政时期。

而粮价也不遑多让,一斗米上涨到300文钱。

与之相对应的,北齐一斗米仅5文钱,一斗盐仅20文钱。

可以说齐梁两国一江之隔,但是一方物价在贞观之治,一方物价则在武则天主政。

高澄将所剩不多的足陌钱通通运回洛阳,熔铸为昭德通宝,而南方高昂的物价,也让高澄看到了商机。

他依旧利用到了萧渊明与他的巡江水师,把江北的食盐又运抵江南,赚取差价,同样是一斗盐,在江北只卖20文,在江南却卖500文,换回来的足陌钱亦可运回洛阳熔铸,对于掌握铸币权的统治者来说,铜的存量永远是不嫌多的。

按照老规矩,依旧许以百分之一的利润,当然,食盐可以卖,但粮食高澄绝对不会卖出,哪怕江南饿殍遍地,那也该是萧衍烦心的事情。

再说了,如今南梁通货膨胀,他小高王运来食盐,搜刮走大量货币,虽然自己是赚了三瓜两枣,但也在客观上为南梁平抑物价做出了贡献,作为孙女婿,够意思了。

昭德元年,高澄向南梁发起两场战争,一场是尽吞淮南之地的领土战争,一场是掠夺江南财富的经济战争。

不管江南民众如何水深火热,北齐倒是过了一个好年,国库不仅没有因为南征而被耗空,财政反而比先前更为充裕。

这也让高澄开始谋划下一场大战,目标自然便是江陵。

过往打一场大战,便要歇息两三年,不是要给士兵休息,而是要给国库喘息,人再怎么疲惫,休息个把月,总能恢复过来,可国库一旦因为大战被耗空,没个两三年,缓不过劲。

如今府库充盈,将士们此前因南征受赏,士气正高,战意正浓,反观江南,民怨沸腾,又是一个南征的好时机。

高澄依旧将时间定在春耕以后,只不过规模要比上次小许多,此前着眼于整个淮南,甚至在知晓水师不得用的情况之前,有灭亡南梁之心,此次目标却只是夺取江陵及周边城池。

当然,在此之前,得找一个借口,不能签了和议跟放屁似的,毫无理由,转头就撕毁。

高澄琢磨许久,也曾想过利用溧阳公主萧妙淽,以她行刺自己为由,兴兵讨梁,可一旦拿这做借口,萧妙淽必定不能活命。

小高王虽然不当人,但还没无耻到对一个未满十三岁的女孩下杀手,便也放弃了这个想法,转而继续琢磨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