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五十三章 齐王四公子(第4/4页)

高澄并不知晓是否天意,但既是第四子,长相又在往柔美的路子上走,着实让他拿不定主意,这是否就是四大美男之一的兰陵王。

但总不取名字也不是个事,便还是给了孝瓘二字,待他稍长大些,若真是个貌柔心壮的好小伙,高澄自会赐字长恭,但若要不求上进,自然会为他改名,免得糟践了这个名字。

相比较三个哥哥位列郡公高位,高孝瓘却只得了一个乐陵县公,似乎也彰显了齐王对这位生母成疑的第四子不甚喜爱。

故而哪怕三位哥哥的生母,前大魏皇后尔朱英娥、前颍川王妃宋氏、冯翊公主元仲华也不会把精力耗在这个由乳母抱养,不受其父重视的高孝瓘身上。

高澄时常往瑶光寺寻欢作乐,未尝没有受够了内宅琐事的原因。

母亲为儿子考虑,这件事无可厚非,也阻止不了。

三女暗地里斗成什么样,只要不摆上明面,高澄都不会插手。

他也不是没想过立世子,可如今四个庶子,年纪最大的高孝璋、高孝瑜才六岁,老三高孝琬未满周岁,最小的高孝瓘尚在襁褓。

这时候急着立下世子,万一将来才能不合高澄心意,被废的世子下场必然不会好到哪去,哪怕高澄在世时能护着他,难保死后兄弟不会对他出手。

甚至哪怕立下世子,都不可能完全止了念想,更何况如今的嫡妻暂时是十二岁的蠕蠕公主,她能不能以嫡妻身份进门都是未知的事情,元仲华不就是在进门前被顶替了嫡妻身份。

转眼便到了三月的最后一天,即京试开考。

这一次的京试依旧由高澄在名义上担任主考官,但是真正阅卷的却是大将军府与相国府的两府幕僚。

题目也由右仆射杨愔、户部尚书崔季舒、司州牧陈元康三人商议拟定。

高澄只是在开考当天在考场转了一圈,便未在露面。

你问齐王在这期间在干嘛,他正忙着与地道里过来的元季艳纵享丝滑。

在对权力做出合理安排后,原来不只是皇帝,就连权臣也能垂拱而治。

高澄也想明白了,自己穿越过来,不是一天天在政务上做牛马的,该享福的时候也该享福。

小高王十岁为父奔波,就不能享受享受吗!

其实主要还是四海升平,国家无事,高澄用十年的时间笼络了一批值得信任,可以稍稍放权的心腹,自然无需事事操心。

司马懿不就曾下过判断,说诸葛亮食少事烦,命不久么。

作为一个现代人,高澄自然不会搞什么求仙问药,但除了戒色以外,小高王是真的爱惜身体。

京试结果在四月初三出榜,相比较第一次科举,这一回寒门学子所占比重略有提升,但依旧是以士族子弟为主。

高澄也没什么好遗憾的,只要有真才实学便成。

况且科举制本就是在士族嘴里夺食的结果,事情也不能做得太过分,去强行录取才能上稍逊一筹的寒门学子。

对于高澄来说,改变士族无论愚贤都能为官,让寒门有才之人得到晋升通道,便是他开科举的目的,至于凭真才实学录用的究竟是士族、还是寒门他真的不太在意,士族子弟不也照样在给他卖命。

更何况只要科举这个口子开了,寒门崛起终归是历史的大趋势,无需高澄再去操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