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一十二章 出兵(第3/4页)

王思政派来的小校见状,感慨道:

“大将军谨慎,万古难觅。”

也不知道是夸赞,还是什么,不过想来古人也没这么多阴阳怪气。

谨慎,是高澄与高欢为这一次西征定下的基调,他们不会去追寻奇谋妙计。

所谓奇谋,能收获巨大回报的同时,也意味着极大的风险,平添许多不稳定的因素。

坐拥二十三万余大军,高家父子不愿意去冒这样的风险,他们打定主意要稳扎稳打,稳步推进,就在战场上与宇文泰堂堂正正两军对垒。

即使是互拼消耗,让双方将士以命换命,自家都会是最后的胜者。

哪怕战后的抚恤数额大了些,可与统一关中的价值相比,也不值一提。

高欢在高澄渡河的当天即抵达蒲坂,等高澄在对岸集结好了部队,高欢同样下达了渡河的命令,二十万大军以及剩余六十万民夫依次渡河。

大量的战马,已经拉运军械、粮草等物资的驮马、驴子也被民夫们牵着缰绳由浮桥上走过,这一渡就是整整两天,高欢才在西岸重新集结了部队。

这期间,有许多人畜落水,激起无数水花,可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呼救声随着大河滔滔远去,渐行渐远。

最开始时,高澄还心怀不忍,可他也知道,这时节让人跳下黄河救人,无异于教人送死,他也只能袖手旁观,见得多了,人也麻木了。

待所有人渡河重新集结后,高澄立即派人统计落水者姓名籍贯,若是战后还是不见他们下落,也是要把这些人列在抚恤名单中。

不过,想来也不可能寻得见这些人的下落了,葬身鱼腹或者作为浮尸被打捞才更可能是他们的下场。

高澄等高欢完成了军队集结以后,才继续出发,京畿军作为先锋向玉璧城行去。

东魏自从晋阳出兵,西魏、柔然、南梁也纷纷将信息传出,宇文泰得到消息后,立即领四万八千战兵,十万州郡兵,共计十四万八千大军以及所征召的民夫屯驻灞上,等待南梁汉中援兵抵达,与之汇合。

南梁派遣五万蜀兵经汉中北上支援,统领这支军队的是萧衍第八子,益州刺史武陵郡王萧纪。

萧纪如今也才三十二岁的年纪,他于537年受命担任益州刺史,至今已有三年多时间。

原本萧纪是不愿去往巴蜀,与众人印象里的天府之国不同,自西晋末年至萧纪入蜀前的二百年间,蜀人反抗暴政的事件此起彼伏,蜀地战争频繁,因而又有“蜀人乐祸贪乱”的坏名声。

待萧纪入蜀前,蜀地民众为躲避战乱,大都逃散,大量城市荒芜,而原本生活在云贵高原的僚人趁此下山,陆续迁入蜀地遍布各处。

僚人又常被朝廷称为俚獠、夷獠,看这词汇就知道当时主流舆论对这一群体的大体看法。

过去,蜀地官员每年要征伐僚人,靠俘虏僚人作家奴或掠夺僚人财产以补公、私之需,毕竟都把他们叫作俚獠、夷獠,一个獠字还能指望地方官员将他们当作人来看待。

故而蜀地民族矛盾尖锐,僚人时常掀起叛乱。

这样一个烂摊子,萧纪又么愿意去接。

是萧衍苦口婆心的劝说,才让萧纪心不甘情不愿的启程,毕竟建康繁华,谁又割舍得掉,难道秦淮河上的歌姬舞女不美了么?

萧纪二十九岁出任益州刺史,虽然违背本心,却也没有摆烂,他治蜀三年,致力于缓和民族矛盾,改变以往对僚人的粗暴态度,以抚慰为主,改变了蜀地两百年来无序混乱的状态。

除此之外,他在治理上亦颇有建树,(资治通鉴:内修耕桑盐铁之政,外通商贾远方之利,故能殖其财用,器甲殷积。)为蜀地经济恢复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。

今年年初,为了表彰萧纪对蜀地的治理,萧衍加封其为征西大将军,对这位能力出色的儿子偏爱不止于此,萧衍更是不顾朝廷“牵制亲王”的政策,允许本应在建康为人质的萧纪长子萧圆照一同入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