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一十五章 盐政与赎罪(第2/3页)

这种局面不是高欢娶两个寡妇所能改变,例如荥阳郑氏的郑大车,以及疑似带孕进门的王娘。

毕竟四姓五族在河北大起义中干的是提头买卖,付出多少,收获多少。

没道理荥阳郑氏,甚至一直到尔朱兆逃回秀容才归附的太原王氏,仅靠两个寡妇就完成逆转。

于情于理,这些人都必须退居二线,为四姓五族让路,所幸两族主事之人明白这个道理,也可能是被高氏兵锋所凌迫。

门望的升降并没有出现太多的摩擦。

如今河北四姓五族尽皆表态支持洛阳政令,河南士族又怎会在大将分镇各地的情况下,起身反抗。

当然,就算河南河北乱成一锅粥,太原王氏也不会有所动作,谁叫他们身处并州,高氏倚仗的就是陆续被迁入的那群并州胡。

太昌六年(537年)十一月初七,高澄回师洛阳,过往只是寡妇们投瓜相迎,如今却多了许多被放为民户的婢女。

高澄不得不使用疑兵之计,大军大张旗鼓由建春门进门,自己则领着亲卫与家眷及兄弟们绕道城北,走大夏门入城,让一众热情的妇人们扑了一个空。

没办法,身为外妇的元静仪获封东海公主,这样的殊荣太具诱惑。

河阴之变死难公卿两千余人,距今也不到十年,妻妾之中,有的是出于各种原因不得已守寡的妇人。

一旦被高澄相中,所有问题迎刃而解,不少元姓孀妇也盼着能如元静仪、元玉仪两姐妹得一个公主封号的风光。

甚至就连收纳妃嫔的瑶光寺,也有不少带发修行的女尼也动了俗心。

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有得选的话,谁又愿意大好青春常伴青灯古佛。

只是她们相较于寺外之人,还是拘谨了些,只敢暗地里让婢女请高澄往瑶光寺进香。

高澄忙于政务,且畏惧人言,并没有堂而皇之的赴约。

至于私底下是否与元诩、元朗、元恭、元晔等人的皇后及妃嫔有过接触,不得而知。

兴许是没有的,毕竟小高王不好女色。

忙于政务并非高澄的托辞,回到洛阳的他立即前往中书省,以中书监的身份拟定政令:

规定食盐禁止私人买卖,盐商直接按市价扣除税金,直接兜售给各地官府商铺,官府商铺再继续以市价贩售给民众。

这一行为相当于产销分离,产盐的盐商不参与贩售,有官府这个大客户一口吃下,加快了资金周转。

而官府以市价代为销售,但进价已经扣除了税金,从而防范盐商逃税。

食盐也是硬通货,不愁销量。

无需担心积累大量食盐滞销的可能,大不了送来洛阳,让高澄充作军饷、官俸。

更无需担忧乡民老死不出乡这一问题,其他朝代说到底是民众贫困。

这一点在如今的东魏暂时不存在,虽然不可能人人都能得到最高额度授田,但是日子确实过得舒适。

有了盈余之后,也会产生贸易需求。

其它朝代穷得两股叮当响,往县城跑什么。

高澄没有让商铺派人下乡兜售,在市场销售有市司、税吏等人的监管,所贩价格大体能维持市价,真要下乡售卖,谁知道能喊出什么价格来。

不必无视底层民众的生存智慧,纵使没时间进城,他们也会组织信得过的人统一进城购买。

他们或许缺乏长远目光,但小人物的小聪明从来不会少。

高澄考虑过是否明文推动这一行为,然后将这一类人任命为乡吏,从而使得权力下乡。

但仔细思考一番后还是放弃,暂时莫要把士族们逼迫过甚,钝刀子割肉,慢慢来。

而且这一行为带来的可能后果也值得好好思量。

高澄为了防止出现胥吏牟利的可能,在充分考虑到如今的食盐市价,特意为食盐暂时恒定了一斗20钱的价格,只做薄利多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