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铸五铢(第2/3页)

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,南梁的情况传至洛阳,高澄完全将萧衍当作冢中枯骨对待。

苏绰《六条诏书》之所以被高澄、宇文泰重视,就在于它清晰明了的告诉了各级官员,尤其是地方官员在任期内应该做些什么事。

只有知道该做什么,才会着手去做。

可别小看这一点,这世上有的是当了一辈子官,依旧浑浑噩噩的人。

宇文泰推出《六条诏书》,高澄立马跟上《施政纲要》,大家对这一政令的重要性都心知肚明,唯独你南梁装瞎,什么都不干。

高澄对南梁的轻视,也就可以理解了。

君主失去进取心也就罢了,关键这人还贼能活,高欢都能被他熬死,要不是有侯景闹上一出,阳寿指不定奔着一百走。

《施政纲要》颁行并不能立即起到作用,高澄也只是作出规定:不能熟背《施政纲要》,理解其内核,就不能为官。

随后,又再度投身经济改革的浪潮中。

太昌六年(537年)五月十一,高澄巡视高隆之在城外所设立的铸币厂。

高隆之向高澄献上一筐新制钱币,高澄随机取一百枚称量,百钱重达一斤四两二十铢。

高澄对此大为满意,称赞新币重如其文,对高隆之也赞赏有加。

高隆之趁机进言道:

“大将军有大功于国,下官以为,不如将此币称为大将军五铢钱。”

高澄闻言,颇感为难道:

“这,这不妥吧,澄还寻思因其制于太昌年间,以太昌为名。”

高隆之不容高澄拒绝,苦劝道:

“天子有何功于国朝!若无大将军夙兴夜寐,励精图治,哪有他安坐社稷的道理!”

高澄勃然大怒:

“澄何罪于高侍中,竟与我说此不忠之言!”

“大将军,此下官肺腑之言,纵使获罪,也无愧于己心。”

高澄一声长叹,无奈道:

“罢了,此币既由你所铸,就按高侍中的意思来办吧。”

巡视了铸币厂一圈,高澄叮嘱高隆之开百炉,大量造钱,就连搜刮来的金漆也运来这里准备交由高隆之给熔了,这才离开。

只怕未来的大齐,这大将军一职就不能设了,就像唐朝没有天策上将一般。

这版想着,回去中书省的路上,高澄突然冒出一个想法:高隆之不会在模具上加刻自己的容貌吧。

然后大将军五铢钱,俗称高大头?

以老高对自己的热忱,还真可能干得出来。

一念及此,高澄一阵恶寒,赶紧命人回铸币厂交代高隆之千万不要干那种蠢事。

还特意强调,这不是故作推辞。

其实高澄也是多心了,高隆之真没有把高澄的容貌刻在模具上的意思,只是加了大将军三字。

第一批大将军五铢钱很快出炉,高澄还没有来得及向天子献宝,来自晋阳的车队就在五月十四来到洛阳。

刚刚是高孝璋,高孝瑜两兄弟办完满月酒的第二天。

高家第三代唯二的两位小公子办满月酒,自然是一件热闹事,满洛阳的朝臣,无论是否高党勋贵,悉数到场祝贺。

十四岁的天子特意发下赏赐,十三岁的嫡母元仲华也到场赠予高孝璋、高孝瑜两块美玉。

自己还没进门,高澄已经有了两个庶子,不过元仲华对此倒也没太多不满,随着年岁渐长,她越发向史书所述容德兼美,曲尽和敬的方向靠拢。

更重要的是,此时的她别说生育子嗣,还要再等三年才能进渤海王府的门。

满月酒的第二天,一如高澄所料,高欢真要把两个孙子全给接去晋阳。

也同样把两个月大的第九子高湛让乳娘带了过来。

高澄从乳娘怀里将高老九接了过来,此时的高湛还不太能看出美丑,先养着吧。

只看了几眼,高澄就将这个九弟还给乳娘,特意拨了一个院子给他们居住,婢女奴仆一应不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