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七十一章 各路动态(第2/3页)

随行将领有慕容绍宗、段韶、斛律光、高季式、侯渊、王思政、可朱浑元、独孤永业等人。

高澄任慕容绍宗为中军大都督,将三万五千州郡兵交由他统领,命王思政为副。

当初收复南兖州就是他两领着步卒,一正一副的搭配。

这也是高澄比高欢聪明的地方,他很清楚自己的优缺点。

动脑子他没问题,无论是临机决断,或是庙堂决胜,这些都是他的强项。

但真要他细致微操,就非他所长,高澄更习惯于把军令下达给将领,由他们完成作战任务。

高澄屯驻恒农以后,并未有过西进举动,只是一味操练兵马,同时打探消息。

而高欢领二十万大军自蒲津渡河西进,沿途所过纷纷投降,仅有曾经击退司马子如的华州刺史王罴据城坚守。

高欢命人冲华州喊话,喝问道:

“孤吊民伐罪,顺应天命,自西进以来,所过尽皆降服,你为何要违逆天命,螳臂挡车?”

高欢听说高澄喝退宇文泰的事迹后,觉得吊民伐罪这杆旗可以立起来,便也拿来用了。

王罴在城头激昂道:

“我已将华州视作坟墓,要与城池共存亡,你等若不惜命,自可来攻。”

感受到王罴的决心,高欢一时在是否攻取华州而犹豫。

彭乐等人力劝高欢没必要在华州浪费时间,派上一支部队包围起来就是,赶紧进逼长安才是正途。

就在高欢动摇之际,重要幕僚陈元康进言道:

“相王入关,沿途招降纳叛,如今才遇阻碍,却要绕城而走,仆唯恐关中之人轻视大王。

“华州地处要冲,王罴顽固老贼,破城擒之,自可震慑关中宵小。

“况且春耕出兵,我军稳步推进即可,又何须急在一时,急则生变,还请大王明察。”

高欢闻言抚须沉思,仔细一琢磨,他觉得陈元康的话很有道理。

自己领二十万大军西进,一路顺顺当当,可遇到一个不投降的华州城就得绕道走,只怕会被人轻视,心向自己之人,也要心生疑虑,沿途恐怕会横生波折。

若一举攻破华州,擒了王罴,其余人也轻易不敢效仿他负隅顽抗。

而且自己听了阿惠之言,选择在春耕出兵,急着决战的应该是宇文泰才对。

迟则生变,过于急切同样会凭生变故。

我贺六浑不急的呀。

而另一位重要谋士司马子如适时表示了对陈元康的支持。

一番考量后,高欢决定攻破华州,展现军威,让关中立场不坚者,好好看看自己的实力。

高欢西征也与历史上的沙苑之战有了第一项重大变化。

沙苑之战,高欢留了一支部队围华州,自己急急忙忙领军西进。

而这一次在陈元康的劝说下,高欢决定夺取华州,将其作为西进的桥头堡。

当然还有一个关键原因,经过与高澄在恒农一番拉扯,宇文泰的部众其实已经聚集在灞上,而并非历史上宇文泰当时身边不满万人。

陈元康走出帅帐,受了彭乐等人白眼,他也不以为意,只与司马子如道了一声感谢。

他跟这群人又不是一条道上的,只要心中的太阳一直照耀他,陈元康才不管彭乐等人如何看待自己。

望向东方,他还清楚记得高澄诉说关东军士骄狂时的忧愁模样。

为高澄分忧,他陈元康义不容辞。

不管怎么样,都要以小高王逐步推进,稳扎稳打的方针规划,作为出谋献策的最高指导思想。

没错,高澄虽然人没随军,但他还有最信重的幕僚陈元康跟随高欢入关。

这也是当初被高欢将陈元康强行抢走时,高澄所不曾预料到的。

在自己确定无法随军后,见娄昭君之前,他就与陈元康说过几句话,而这几句话恰恰就是让他在高欢急迫的时候,出言劝他冷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