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七十章 再赴恒农(第2/3页)

李愍并非无足轻重的小人物,李元忠为李氏宗主,但只被任为文职,赵郡李氏的家族武装就是由李愍统领。

他追随高欢信都建义,履立功勋,被当做自己人来看待。

但是,历史上时任东荆州刺史的李愍,被西魏使者赵刚劝说而心向西魏,结果不止自己身死连累宗族。

更加深了高欢对河北士族的不信任。

李愍这样的信都元从都能叛变,高欢在军事上哪还敢倚重除高敖曹之外的河北士族。

毕竟高敖曹这个莽汉跟河北士族格格不入。

这个时空,高澄将东荆州交给了杨愔,也决计不会再把李愍放在西线。

将他任为东徐州刺史,你真要投就去投南梁吧,他还就不信了,原历史有元修在关西以君臣之名相招,李愍心向关西也说得过去,这个时空你南梁还能把一个河北人给说降了?

北方豪族失了智才会跟着早就没了进取心的南梁混。

高澄对洛阳事务的安排一如过往。

由李元忠、高隆之两位尚书仆射共领尚书省,由崔暹代领吏部。

大将军府则因为京畿兵全被调走,只让主薄温子昇在洛阳处理一些琐事。

而长史崔昂则为高澄提供后勤保障,主要还是弓矢、兵械这些消耗品。

粮草无需操心,经过之前屯粮,恒农城内就是不缺粮食。

而大将军府司马王士良也留在洛阳主持听望司事务,一旦收到有关柔然、萧梁的重要情报立即发往恒农。

高澄一一告诫了下属们,这才与妻妾们匆匆道别,正妻元仲华年纪小,养在清河王府。

高澄便将渤海王府一应事务都交给尔朱英娥操持,尤其交代她看好了高洋,不许他进自己内宅。

翻过年,高洋也已经要十二岁了,到了该防备的年纪,高澄可不敢犯高欢那种错误,自己领兵在外,让高琛偷了家。

不过这一次留守晋阳的高岳却不可能干高琛的蠢事。

高欢虽然与高琛是亲兄弟,但说到感情,还是与高岳这个堂弟更深。

既有高岳自身的才能以及为人至孝的品性,更是因为高欢当信使时,长期往来怀朔与洛阳,每到洛阳总要住在高岳家中,两人长期同榻而眠,关系自然亲密。

高洋在一点点长大,因为高澄在高琛丧期内的一番话,高欢从未想过要给予高洋展现才能的机会。

甚至高洋随高澄南下以后,只有高欢亲至洛阳才会与高洋相见。

也不能说高欢绝情,对这个嫡次子的忽视,就是对他最大的爱护。

如果真的时时记挂着远在洛阳的高洋,对他嘘寒问暖,表现出自己的重视,又让一旁的高澄怎么看。

这不是逼着多疑的高澄手足相残吗?

所以哪怕明知高澄只教高洋道德书籍,铁了心要把他荒废成一个无用的废物,高欢也没有横加干涉。

废点就废点,有高澄在,还怕守不住这份家业?

既然家业无忧,高洋这辈子当个富贵闲王也挺好。

但年幼的高洋却不能体会高欢这片苦心,在他看来,母亲不喜欢自己,大哥提防自己,就连小时候对自己表现过喜爱的父亲也开始疏远自己。

本就性情孤僻的高洋,越发沉默寡言,还好有刘氏陪伴,劝慰着他,才能熬住这样的日子。

这件事站在父子三人各自的立场,谁都没错。

高欢做出了自认为对高澄、高洋最好的处理。

高澄则觉得自己守住了底线,没有暗中下手弄死这个兄弟,也愿意给他一场富贵让他做个闲王。

而高洋更是不理解自己什么都没做,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对待。

他也想跟父兄一样驰马疆场,建立功勋。

但高洋嫡次子的身份才是原罪。

高欢、高澄两父子是一类人,所以他能理解高澄对高洋的猜忌,而不是加以训斥,告诉高澄应该兄友弟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