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三十四章 蛀虫与良才(第2/3页)

眼见高澄眉头紧锁,封述一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,十二月的大冷天,后背直冒虚汗。

“御史一职,你就不要再做了。”

封述两眼一黑,便要昏倒在地,好在高澄后话接得及时,才没有让封述临场失态。

“你好生在家潜修律令,如今律法松弛,我有心振作,将来于你有大用。”

这句话让封述如拨云见日,茅塞顿开。

瞬时间,转悲为喜,一条金光大道就在封述脚下,他迫不及待地问道:

“世子欲要何时修律?”

“你且好生钻研,自有效力的时候,若到那时,学律不精,以后便回乡耕读去,莫要为官再碍我的眼。”

高澄没好气地道。

又觉得闭门造车不是好办法,干脆手书一封,加盖印章,交给封述道:

“你可持此信往各地府衙观摩学习,要多与法科老吏交流,总有所得。”

封述虽然不明白高澄为什么这么看重自己,但还是激动地接了过来,又是一番感谢。

高澄挥手屏退道:

“你且退下吧。”

封述不敢打扰,依言告退。

出了尚书台,便迫不及待辞官回家,只盼望能助高澄编纂律令,从此跻身上层。

编纂律法不得不倚重封述,但不代表高澄就要亲近这个人。

在决心起用之前,高澄曾经命听望司打探其人消息。

得到的回报让高澄很不喜欢。

修律不能急于一时,先将封述抛至脑后,高澄又投身于政务之中。

遍及关东的隐户清查早已落幕,相应的田亩分配也接近尾声,通过这次行动,不止削弱了豪族士家,更平添大量税户。

高澄也终于着手准备开设河南、河北牧场。

高欢当初许诺自己一旦解决钱粮问题,便将重构马政交由他来主持。

鉴于贺六浑这人毫无政治信誉,身为人子的高澄还是派人往晋阳请示。

而在高澄等候晋阳消息的时候,被李元忠招来洛阳述职的李希宗也被他迎入府中。

尚书省左仆射、侍中李元忠,时刻将小高王的终生大事记挂在心。

身为赵郡李氏宗主,自身前途在李元忠看来并不重要,家族门第才是他所珍视之物。

论声望,赵郡李氏不及清河崔氏、范阳卢氏。

论亲近,也不如名义上与高家父子同祖共宗的渤海高氏。

论信任,更比不得博陵三崔在高澄手下各受重用。

赵郡李氏要摆脱河北五族之中垫底的地位,也只能另辟蹊径。

自从知道高澄有意李希宗之女,李元忠便起了心思,之前误以为是李祖猗,他便费尽心思把元昂骗出洛阳,希望为两人搭上红线。

后来得知高澄爱慕的是李祖猗之妹,待字闺中的李祖娥,他更是迫不及待调上党郡太守李希宗回洛阳述职,趁机撮合亲事。

李希宗出自赵郡李氏东祖,仪貌雅丽,颇有才学。

曾在高欢幕府任职,担任中外府长史,如今又被任职上党郡守,可见信任。

虽然两人血缘并不亲近,但一笔写不出两个赵郡李。

李元忠将李希宗迎入府中,两人相见各自欢喜。

一番寒暄后,李元忠慰问起李希宗的家眷,趁机提起了李祖娥:

“我记得景玄(李希宗表字)膝下还有一女,如今可曾婚配?”

李希宗却笑道:

“小女不过十岁,年岁尚浅,安能急于婚嫁。”

李元忠却不同意,他感慨道:

“景玄说错了,女子婚嫁关系甚重,自应该早做选择,莫要等年岁大了,匆忙出嫁,若是所托非人,岂不害了女儿一生。”

李希宗顿时笑不出来了,当初将长女嫁给元昂,自然是看中了他宗王的身份,哪知道才几年时间,局势大变。

宗王不再是香饽饽,反而成了烫手山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