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二十八章 南北之敌(第2/4页)

把温子昇唤来,高澄告知道:

“父王起意派遣使团南下与梁人议和,梁主素爱你的文采,鹏举可愿为我往建康一行?”

话一出口,高澄就感觉各种怪异,六百年后,有一个岳鹏举,反对议和,力主抗金。

而如今温子昇顶着鹏举的表字去议和,未免辱没了鹏举两个字。

“仆并非能言善辩之士,唯恐误了高王与世子的大事。”

温子昇推辞道。

高澄却不容他拒绝:

“襄阳片石,遍传江南,上至高门名士,下至贩夫走卒,无一不盼能一睹鹏举风采,此行非你不可。”

所谓襄阳片石,是当初高澄初见温子昇,命他作《记襄阳破陈庆之》一文,于襄阳刻碑立石,记录自己的文治武功。

文章传至江南,被江南文士争相传颂,誉为襄阳片石,昆山片玉。

哪怕只是一块石头,因其所记载的文章,也能堪比美玉。

这件事情被高欢知道后,特意从晋阳派来信使,命温子昇作文,纪念自己在韩陵以弱胜强,大破尔朱氏的丰功伟绩,并同样在韩陵山下刻碑立石,还美其名曰:韩陵片石。

这不要脸的模样,两父子是凑到一块了。

见高澄态度坚决,温子昇只能被动地欣然领命。

高澄又问道:

“梁主问起江北人物,鹏举应该如何言语?”

温子昇当即奉承道:

“江北多英雄,首推高王与世子。”

出乎温子昇预料的是,高澄居然摇头否定道:

“父子两代英雄,恐梁人疑虑,不愿与我和好。”

这下温子昇可不敢自作聪明地贸然作答,而是询问高澄道:

“仆愚钝,还请世子明示。”

高澄沉吟后,说道:

“你且记住,但凡梁人问起江北人物,便要夸赞父王,旁人问及澄,你需要神色间带上几分轻视,却不能作答。

“期间假作醉酒,与人密语:‘鲜卑小儿,仰仗其父得以身居高位,贤士辅佐才能稍建功勋。

“‘领军征伐,军务皆由慕容绍宗主持,安定地方,政事交由幕僚处置,高子惠却窃以为己功。

“‘其人居功而傲慢,傲慢则无礼,无礼却轻贤,封赏随心,身侧多有幸臣。’

“‘如段韶、斛律光等辈,皆酒囊饭袋,以谄媚事人,却得领大军。’

“‘仅是劝谏他亲贤臣、远小人,却被他所厌,日渐疏远,命为使者,远派江南,只恨误听误信,所投非人。’”

这一番话听得温子昇两股颤颤,伏拜道:

“仆岂敢如此诋毁世子,还请世子三思,仆宁死也不愿辱及世子声誉。”

高澄一把将温子昇伏起,笑道:

“自古使者交往敌国,都要宣扬君主之威,鹏举盛赞父王,再暗贬于澄,梁人必然轻我。”

过去表现得太耀眼,也不知道现在扮猪吃老虎还来不来得及。

但高欢的继承人是英雄,还是脓包,对南梁君臣来说,区别很大。

若是英雄,萧衍自己老了,便要防着将来以北统南。

若是脓包,则大家一起歌舞升平,开心比烂。

随侍在侧的记室参军张师齐,也将高澄为国不计声誉的行为如实记载。

这一次真是如实记载。

温子昇领命而退,既然出使南梁的主使已经决定,其余人员随便从鸿胪寺与客曹中,挑上一些人便是。

高澄也转而寻找出使柔然的主使。

不同于南梁,高澄这次不敢用自己的幕僚为主使,南梁要脸面,不代表胡人也要。

真发生扣留使者的事情,苏武的气节固然值得敬佩,但高澄不想让自己的亲信体验苏武曾受过的苦难,当然,他们也受不住。

就在高澄纠结人选的时候,侍中李元忠举荐安乐王元昂为主使,出使柔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