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二十七章 高欢心忧(第3/4页)

他没有急着往尚书省处理政务,而是先为高洋的学业操心。

高欢就是以无暇看顾高洋为由,让他南下由高澄教导。

老师是谁,并不重要,教导什么,才是关键。

安排高洋入宫谢恩后,高澄搜罗了一堆道德书籍,又从洛阳城里寻了一个名儒过来,指着桌上书籍道:

“你们儒家常言,人有三不朽,立德、立功、立言。

“我将阿弟交由你教导,不求他将来立功、立言,德行却要无人非议。

“该如何教导,你自该心里有数。”

那儒士是个伶俐人,当即表示会将高洋教育成道德君子。

高澄颔首道:

“若真如此,我保你一世富贵。”

让儒士明日开始往高洋院里教学,便将他打发走。

忙完这些,又唤来婢女仔细询问一番,终于放下心,回后院与爱妾们相见。

“下官高澄拜见皇后殿下。”

才进门,高澄就叩拜行礼道。

尔朱英娥故意冷着脸道:

“爱卿早早进了府,却这时候才来觐见,可是在哪位妹妹那里耽搁了时间。”

高澄连忙喊冤,言说自己与来客宴饮后,就在忙着为高洋寻觅良师。

虽然小尔朱也曾身为皇后,但这种皇后与下官的戏码,却是独属于高澄与尔朱英娥的情趣。

与尔朱英娥互诉相思后,尔朱英娥问起身在晋阳的母亲北乡长公主与两个弟弟。

高澄此行并没有见到他们,但不耽误他胡扯。

三言两语哄得尔朱英娥心满意足,这才往小尔朱房中走去。

再见小尔朱,刚参加完高琛葬礼的高澄不免唏嘘。

当初心存侥幸,以为小尔朱来了洛阳,能够保住高琛性命,但他终究还是没有管住自己。

怀抱着小尔朱,说了一会情话。

小尔朱同样询问起远在晋阳的家眷近况。

高澄一番胡编乱造,将她哄骗过去。

其实这两人的家眷也没什么好牵挂的。

高欢将她们养在晋阳,念及尔朱荣的恩情、与尔朱兆的香火情谊,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人欺辱了她们。

吃喝不愁,只是没了自由而已。

高澄先后见了元明月、宋娘子,又是一番甜言蜜语。

高洋在洛阳的日子很规律,每天随着先生学习道德书籍,而受任吏部尚书的高澄,在跟进关东各地括检隐户之余,也将目光投放在吏治之上。

北魏前期吏治腐败,根源在于官员没有俸禄。

而后期吏治败坏,则是停年格的颁发,断绝了官员依靠政绩升迁的可能。

废除停年格,重建官员升迁制度,也是高欢将吏部交给高澄,对他寄予的期许。

河阴屠杀,以及之后的洛阳叛乱,宗室与大臣,如割草一般被杀了两茬。

停年格旧有的既得利益者们大多凋零,新的既得利益者也已经形成。

他们就是绕开停年格,而被火速提拔的信都元从。

对于高党勋贵来说,资历要求约束不了他们,而不论才能、政绩的规定却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官职。

同时防止底下才能之士冒头,冲击他们的地位。

贺六浑要做好人,却也想改革吏治,所要侵犯的却是自己亲信党羽们的利益。

他很清楚,除了自己,只有高澄继承人的身份能够顶住高党勋贵的压力,强行推动改革。

这也是高欢愿意将吏部尚书交由高澄的原因。

历史上的原主没少充当打手身份,他在邺城冲锋陷阵,而高欢则在晋阳唱红脸:

‘我的儿子长大了,有自己的想法,你们要避让着点。’

他与不计名声也要为朱标除去荆棘的朱元璋,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。

但高澄也明白,没有付出,高欢凭什么赋予他这么多的权力。

高欢童年再苦,也没有如朱元璋一般看着至亲一个个饿死那样悲惨,自然也不可能如他对待朱标一般,珍视高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