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二十四章 李家女郎(第2/4页)

“相较于在中枢为我提供助力,治理地方,让一州百姓安生才是你应该做的,你用心治事,将来不止一州刺史的前途。”

高澄说得轻松,却听得张德兴夫妇心中翻江倒海。

他们不敢想一州刺史之上的前途到底指的是什么,但对刺史的显贵却很了解。

在当今的关东之地,刺史多出自高氏元从勋贵,比如邺城所属的相州,刺史便是高欢的连襟段荣。

这番话若是别人来说,或许会被当作戏言,可高澄的身份决定他能够兑现这个承诺。

张德兴夫妇激动地跪拜谢恩,被高澄扶起,说道:

“希望张均田能不忘初心,始终牢记在渤海王府时,回答我的一番言语,我虽远在洛阳,却也会关注你的消息,莫要让我失望。”

说罢,看了一眼张氏,继续道:

“有如此贤妻,是张均田的幸事,你们之间的家事我不应该管,纳妾也是常理,但若敢抛弃糟糠,休妻再娶,我拼着受人非议,也要为尊夫人做主,将你囚往洛阳。”

张德兴连道不敢,张氏则满眼的感激。

丈夫为官,自是好事,但张氏偶尔也不免担心,丈夫为了前程,与高门权贵联姻,交给自己一纸休书。

微末时恩爱的夫妻,发迹以后是否还能相守,纵使了解丈夫的为人,人心善变,张氏也没有把握。

如今有高澄撑腰,往后无论张德兴站得多高,也不能嫌弃自己的年纪、出身与相貌。

高澄回到渤海王府时已经挺晚了,他没有急着用膳。

唤来邺城渤海王府的管事,要来五百匹绢布,本想明日白天送往张德兴府上,让全邺城的百姓都知道,自己喜爱张德兴这样廉洁奉公的官员,以作表率。

不能只让贪腐之人过上好日子,廉洁奉公更应该值得嘉奖,有了物质保障,这份坚持才能长久。

五百匹布也不算小数目了,相当于二十分之一个高敖曹,当然,这个计量单位是奇怪了一点。

但转念一想,财不露白,考虑到张德兴时常外出公干,家里只有张氏带着一个婴孩,光天化日送五百匹布进门,不是平白给她们母子招祸吗?

这与高澄的初衷不符,于是吩咐管事让他每月送两匹到张德兴家中,若是将来张德兴外调,再另做安排。

翌日,高澄下令召集河北各地州郡均田使往邺城述职。

还没等来各地郡田使,博陵崔氏各房家主与崔暹、崔季舒、崔昂却早就等在府外候见。

高澄与博陵崔氏,尤其是第二房有仇,以如今三崔在高澄麾下所受的信重,这话听起来荒诞,但确实如此。

其中关键,在于崔孝芬这个人。

崔孝芬出身博陵崔氏第二房,自小因才学受到孝文帝元宏的看重,孝明帝时又送女入宫,与胡太后结下姻亲,历任要职,与众多宗室大臣交好。

相较于清河崔氏在北魏历史上人才辈出,崔暹、崔季舒、崔昂之前,博陵崔氏就一个崔孝芬在撑场面,此人在族中的地位可想而知。

也许是世家大族习惯两头下注,更有可能是崔孝芬与宗室的私交让他失去了判断。

洛阳叛乱后,牵连其中被高澄处死的就有博陵崔氏曾经的头面人物,崔孝芬。

不独崔孝芬一人,他八个儿子中,除长子崔勉、次子崔宣猷、三子崔宣度不在洛阳,得以幸免外,其余五人都因牵涉叛乱,而被斩杀于阊阖门外。

剩余三子被押往晋阳后,受到高欢的安慰与厚待。

坏事都是高澄干的,与贺六浑有什么干系,他可是个老好人。

听说博陵崔氏各房家主亲至,高澄若有所思,想来是三崔成功说服了各房家主,他赶紧出门亲自迎接。

众人来到厢房入座,说明来意,果然是特意来邺城向高澄献上隐户名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