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一十一章 父子相见(第2/3页)

高澄也知道高欢不可能认错。

轻易除去人生大敌贺拔岳,高欢又手握二十万鲜卑大军,正是骄狂的时候。

宇文泰!他有几个师?

“孩儿恭贺父王除去心腹大患,一雪昔日之恨。”

高澄乖巧道。

“举手之劳而已,何足道哉。”

高欢摆摆手,嘴角却扬了起来。

又想到自己来洛阳的目的,高欢征询道:

“阿惠,你以为迁都邺城如何?”

在初入晋阳,河北士人倡议迁都被高欢拒绝后,高氏内部已经没了迁都的议论。

而关西另立中央,彻底与关东决裂后,高欢自己反倒思量起了迁都邺城。

虽瞧不起关西势力,但关中四塞为国的地利却不容忽视,短期内难以攻取,而关东是高氏的核心之地,邺城的区位优势明显优于洛阳。

让高澄在邺城为自己治理国家,而他则在晋阳专心领兵攻伐关中,简直完美。

没想到高澄却反应激烈,他正色道:

“谁为父王献此谋,儿请杀之!”

高欢一张脸瞬间黑了下来。

有心想把这个要弑父的不孝子拖出去打一顿,可不知者不罪,只能耐心跟高澄解释起迁都邺城的利处。

高澄当然明白,但凭你贺六浑的本事,怎么可能入得了关。

总不能等自己继位,打下关中,再把高欢从玉璧城下刨出来,带着尸首搞关西大巡游,让老父亲一睹心心念念的关陇之地吧。

那可真成了千古孝话。

“如今关西反叛,而父王迁都,世人会误以为父王畏惧宇文泰,人心指向,不能不察。”

一句话把高欢迁都的心思给熄灭了。

如今东头一个魏,西头一个魏,洛阳望长安,谁怂谁孙崽。

真要让人觉得迁都邺城是躲避关西锋芒,是在露怯,难免有人生出别的想法。

高欢思忖再三,对高澄说道:

“既然如此,你我父子当常往邺城居住,安抚河北人心。”

高澄也觉得两父子轮流莅临他们忠诚的邺城,是一个好办法,当即附和道:

“父王所言甚是。”

高欢又与高澄商议起对付盘踞河东山区的刘蠡升。

才热情迎接了刘蠡升的使者不久,约定两家交好,转眼就跟儿子商量怎么在背后给刘蠡升来一刀,标准的贺六浑行为。

我贺六浑一个鲜卑蛮夷,你跟我讲什么信义。

高澄也没心理负担,政治信誉差的是贺六浑,又不是他小高王。

他姓贺,我姓高,真不熟。

“父王不妨与刘蠡升约为儿女姻亲,以安其人,如今侯尼于年岁渐长,也该为他寻一门亲事。”

时间进入太昌三年,十四岁的高澄有心为九岁的弟弟高洋张罗婚事。

刘蠡升割据一方,治下汉胡不下五万户,虽是草头天子,但也有自己的体面。

要安抚刘蠡升,与他结亲,不能让他女儿给高澄做妾,那自然是要给九岁的嫡次子高洋为妻。

哪怕以后刘蠡升被亲家所灭,高氏最重信义,高澄也不会放任高洋休妻再娶。

至于李祖娥,给高洋做妾当然是委屈了,但给渤海王世子做妾……

高澄又想到曾在李鱼川见过的可爱女孩,心里一阵火热。

“阿惠所言甚是,不止要为侯尼于娶妻,更要嫁女,如此才能使刘蠡升彻底放下防备。”

高欢兴奋道:

“趁着两家结亲交往的机会,接触刘蠡升的部将,拉拢他们为孤所用,再与其交兵,破之易也!”

纥豆陵伊利已然臣服,等去掉盘踞山区的刘蠡升,高欢由晋阳走蒲津入关,再无粮道受袭之忧。

高澄主动请缨道:

“还请父王将联络刘蠡升部将一事交由听望司处理。”

经过这些年的权力熏陶,高澄已经不会再向以前一样,舍不得拿妹妹的婚姻当筹码,况且嫁娶又不是一朝一夕,成婚之前诛灭刘蠡升就行,又不是真的要嫁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