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66节 共襄大业(三)(第2/3页)

说起来有点残酷……之所以如此关心两位的身体状况,其实和友情爱心无关……实在是周乙害怕他们撑不到面见闯王那一刻。

“只是有一处……”

话说到这里,田大反倒有点担心了:“我二人去岁是在商洛和田副爷分手的……现如今年许日月过去。周兄弟,你晓得……我等实不知大伙现下在何地……怕是远在陕西路也未可知。”

“怕什么。”听自家族兄这样说,一旁田三放下碗抹了抹油嘴,满不在乎地说道:“十几路闯将呢,河南地界想必如今也有不少兄弟。咱们明日出去,打问几句也就知道了。”

“这个嘛……倒是无需操心。”

周乙似笑非笑地点了点头:“兄弟我,倒是知道李闯将在哪里安营寨扎。”

这个时间点,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正在进行过程中。

今年(1635)正月始,明豫、山、陕、川、湖五省总督,兵部尚书洪承畴督师东下,开始步步为营,围剿在中原地区活动的农民军主力。

迫于压力,十三家七十二营农民军领袖,于五月初齐聚河南荥阳县,共商对敌之策,史称“荥阳大会”。

在荥阳大会上,时默默无闻,为高迎祥部将的李自成,一语惊人:“一夫犹奋,况十万众乎!官兵无能为也。宜分兵定所向,利钝听之天。”

这个“分兵定向、四路攻战”的应对方案,最终得到了十三家领袖的赞同,之后众人遂依计行事。

初次跳上明末舞台的李自成,自此次大会起,锋芒初露,脱颖而出。

也就是这次荥阳大会开始,明末农民起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。

当然了,在周乙得到的情报中,不会有关于李自成和荥阳大会的各种历史意义总结……他只知道,这个时间点,在五月底之前,李自成部是驻扎在荥阳附近就可以了。

所以他笃定告诉田大:李闯将的位置,他知道。

和田大计较定后,周乙又去了马棚。

后院一处单独的马棚里,几匹骨架高大的蒙古马正嚼着黑豆。蒙古马耐远行耐粗饲,是事前在汉口镇的马贩子手中高价收购的。

检查完马匹,周乙最后回屋,收拾好了自己的诸般行李。这其中,最最重要的,是一部15瓦的军用袖珍野战电台。

……

一应准备工作完毕,次日凌晨,周乙一行五人踏马北上。

五人组除了周乙外,还有两个精干特工,再就是田大二人。他们这个组,五人七马,沿官道一路北上,目的地是郑州——郑州以西五十里便是荥阳县,这个时代归于开封府管辖。

至于留在后方的粮车队,现在反而不急了。过后几日,修整完毕,粮车队会以郑州为目标平稳出发。

按照估算,如果一切顺利的话,不用等粮车队运动到遥远的郑州,就会有闯军在半道接受粮草……反正双方之间有电报联系,信阳至郑州之间任何一处地点都可以交割。

和之前在车队时不同。周乙他们这次上路,人人劲装,刀剑齐备,杀气侧漏,标准江湖豪客形象。

他们每天日行夜伏,主要沿着官道北行。一路行来,五人组不进城池,只在沿途驿站和乡镇打尖歇马。

在北方地区长途跋涉骑马赶路,尤其是现如今社会秩序正在崩坏的河南一地,说实话周乙还是第一次。而这里就看出田大的老练了。路上在哪家食肆打尖,晚上在哪个镇子过夜,田大这种老江湖都安排得明明白白。

五个一看就不好惹的江湖客,本身就是一股相当精锐的力量。对于沿途宵小来说,这股力量虽说有好马,有油水,但太过生硬,不划算打主意。而对于大股势力来说,这队人来去如风,却根本不给他们反应时间。

为了节省马力,周乙他们大致是以每天百里的匀速度行进的。这样花了五天时间,五人组大致沿着驻马店、漯河、许昌、这条直线,跑过400里官道,来到了新郑左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