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82节 大凌河之战(一)(第2/4页)

基于此,这次随着几百颗地雷前来的,是足足一个班的教官小队。教官除了要训练李继春部的士兵安全使用地雷外,还要随军出征关外,以便收集新武器在北方地区的使用资料。

……

军需物资是一场战争的根本。当李继春部准备到差不多的时候,时间也已经来到了10月。而就在10月10日这一天,永平卫参将李继春,正式接到了大学士孙承宗从山海关发来的征调令。

接到这份调令的同时,来自总参的电报也到了李继春案头。中年人再一次尝到了信息化的巨大优势,他瞬间明白了孙承宗发调令的前因后果。

自从9月初后金大军围城后,祖大寿部便龟缩在大凌河堡内,和后金大军对峙,双方展开了拉锯战。

在这个过程中,坐镇山海关的孙承宗,前后组织了3拨援军去救援祖大寿。

第一波援军时间在9月中,由松山守军两千组成。由于众寡悬殊,这拨人被金兵轻松打败。

第一波援军败退后没几天,第二拨援军便由大名鼎鼎的卖队友狂人/吴三桂之父/跑路大师总兵吴襄率锦州兵六千前来。结果吴襄部被后金大将阿济格大败,败退锦州城。

到了10月初,吴襄部舔好伤口后,又一次来援。这次皇太极亲自来战,战斗的结果很关宁军……吴襄部六千多人被皇太极亲卫二百白甲冲杀,待后金大军赶到,又是一番乘胜追击红旗招展的大好局面……吴襄部六千人大败逃归。

闻讯后的孙承宗焦虑异常,于是老头梭哈了。在已经集结好的大军基础上,他再次下令抽调北方所有能及时到达的明军部队,准备出发去救援祖大寿。

这一次,永平参将李继春也接到了调令。

其实从理论上来讲,和山海关近在咫尺的永平参将,应该早就接到调令的。然而由于某些高层政治的原因——兵部侍郎彭汝楠是温体仁一党,所以在这之前有牵扯到永平卫的军事报告,都被兵部有意无意压了下来。

这一次,要不是孙承宗急了眼,大约李继春还是老实待在永平练兵避祸呢。

当然,事情到这一步,李继春部不去山海关走一遭也是不成了。好在事先准备齐全,于是在接到调令后的当天,老李便召集全营的高级军官和参谋,召开了动员会议。

是的,就是动员会议。关于未来去关外后的军事战略,李继春早已被总参发来的电报隔空“面授机宜”。李参将甚至知道,在遥远的,波涛翻滚的大海上,甚至还有一支船队前来增援,目标据说是建奴侧后。所以对于春雷营来说,更加重要的军事会议,其实已经在核心团队中开过了。

动员会议开过后,第二日,早已有所准备的春雷营开展了誓师大会。会后,参将李继春收拾行装,于第三日晨,带着精心训练的手下,带着十足信心,带着温暖,奔赴山海关外下乡去了。

1631年10月14日,来自永平卫参将李继春部的900名精锐骑兵,进入了山海关大门。

而就在李继春部进入山海关的同一天,祖大寿部遭受后金部队扮演的假援军引诱出城,再次遭遇大败!这一次出击,是祖大寿在整个战役中最后一次尝试突围。

其实早在祖大寿突围几天前,由监军道张春统领的,数量达到5万的,明国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拨援军,就已经从山海关出发了。

现如今的山海关,其实就是个空壳子:但凡有一支部队前来,立马就会被大佬孙派出去。赶到山海关的李继春部也不例外,仅仅休整了一天,便被心急如焚的大学士孙承宗匆忙打发上了战场。

李继春部全体都是高速的骑兵,又一人三马带足了给养,按理说出关后很快就能追上张春部。然而李参将却一路磨蹭,沿途观景不说,还在辽西走廊四处乱窜,貌似因此还“掉队”了400人,部队素质堪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