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78节 转移话题(第2/3页)

要知道在今天开会之前崇祯可是做了不少准备的。但是曹总兵这个回答,却不在皇帝事先计划的奏对套路之内。所以皇帝只能有点诧异地问起两位阁臣来:“竟有此事?”

两位阁臣这时也有点懵逼。当然,周延儒是真懵逼,而事先和曹总兵有过勾兑的温演员则是假懵逼。

“呵呵,皇上莫急,容臣慢慢道来。”

曹总兵开始详细给皇帝讲起这次战役来。

由于之前皇帝在奏章中得到的信息很笼统,只有“骁勇善战”“器械犀利”这些词,并没人告诉皇帝战役细节以及某款步枪的超级威力,所以当曹总兵科普完后,崇祯才恍然大悟:“如此说来,这‘二八步铳’当居首功?”

“然也!”曹总兵笑眯眯地说道:“皇上,此铳能三百步外贯穿鞑子重甲。臣这次对敌,连一门虎蹲炮都没有,缘何能大胜而归?全靠这把铳啊!”

“朕要验铳!”崇祯这时一脸的激动——如果情况真是这样,那他完全可以“进口”一批火铳装备给自己放心的部队,何必低三下四忽悠姓曹的去平虏呢?

“臣遵旨!”曹总兵这时赶忙领旨,然后他当场要来笔墨,手写了一张纸条,交给太监跑去忠勇伯府带人来。与此同时,崇祯又命人去御马监,通知拿一些给京营装备的火器来。

明末的崇祯皇帝,再不是之前那些养在深宫里的金丝雀了。即便是,在经历过这次的己巳之变后,再不懂行的皇帝也明白了武备的重要性。

要知道崇祯当初可是坐在城头上,现场经历了一轮轮红衣大炮的发射和城下的战斗,所以他对明军的火器绝不陌生。另外,像“一炮糜烂数十里”这种鬼话,现在也已经忽悠不到皇帝了。这位很清楚明军制式火器的威力。

没过多久,人来了。

忠勇伯府来的是一个明人装束的王府护卫和一杆枪。而御马监那边,则是来了好几个太监和兵士,还有一些武器和铠甲。

眼下这种场面忠勇伯已经很熟悉了,所以当他站起身指手画脚一番后,靶场就建好了。

从亭前开始,隔着鱼池,每前进50米左右,都会有一张桌子,上面固定着明军制式的扎甲和山文甲。

然后射击演示开始了。

结局是不言而喻的。

站在上风头的几个御马监兵士,他们手中的鸟铳,三眼铳等武器,不但装填慢,而且从中射出的子弹,最多只能“摸”到100米处的铁甲。无法穿透目标不说,命中率也低得可怕——这种粗糙的滑膛枪只有打排枪才能谈得上命中率。

接下来是忠勇伯亲卫的表演。

只见此人不慌不忙,开始以1分钟4枪的稳定射速打击300米处的靶子。随着一下下扣人心弦的枪声响起,连续二十枪后,直到枪雾阻挡了视线士兵才停手。

两个太监抱着靶子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,跪在崇祯面前,举起了甲胄:“皇爷,小的数过了,中靶十八弹!”

看到这幅上好的甲胄上那密密麻麻的,透射着背后光线的孔洞,年轻的皇帝站起身,伸出微微有点颤抖的手指,在孔洞边缘的毛刺上不停摩挲。

良久,崇祯才叹了一口气:“不想世间竟有如此神器,看来是祖宗保佑,天不绝我大明啊!”

张冬东闻言暗自撇嘴:这功劳又到祖宗头上了?祖宗真能保佑您老吗?

看到皇帝的注意力终于被转移到火枪上,曹总兵除了吐槽外,也是略略松了口气:没有合理解释的话,他很难让崇祯释怀自己回夷州之事,这会影响君臣之间的蜜月关系。

接下来,曹总兵毫不藏私,他不但亲自给在场各位分拆讲解了步枪结构,然后当着皇帝的面,拆开了纸壳弹,取出了里面的关键物事:火帽。

按照曹总兵的说法,这块叫做火帽的不起眼的小铜片,才是他之所以要回夷州的原因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