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0节 白酒业(第2/3页)

接下来便是销售。

情况很乐观,马贩子们研究一番后,当场做出了表态:他们愿意将两百匹马的货款,全数用来换购这种“上等烈酒”。

对于马贩子来说,银钱其实用处不大。因为他们去口外蒙古买马时,基本都是易货贸易。那些养马的牧民最需要的是明人的各种日用品,酒,食盐,人家不要银子。

所以马贩们对二锅头很满意,他们一眼就给这种商品做出了定位:摆在全羊席上,由蒙古的王公贵人们亲手倒给尊贵客人的高档烈酒。

高档的原因不但在于内涵,还在于外包装。

这种漂亮的铁盒“心思巧妙”,既能用手提,又可以堆叠,而且在运输过程中不怕颠簸,远胜于被麻绳捆扎的酒坛——在这个物资匮乏的时代,事后能用来装其他东西的马口铁桶,毫无疑问有着更高的附加值,这妥妥就是高档的代名词。

马贩子们当即和两位经历达成了交易。

不过交易虽说成功,但是想要提货,那还得等一段时间。因为今天在校场上亮出来的这些酒,只是随船而来的推广样品。

下一步,穿越众先要找人合伙,成立酿酒作坊后,才能生产出商品来……

当然,这个过程很快。因为当天晚上各位老爷在品尝完二锅头,研究完这种看上去就很拽的铁桶后,第二天一早,有意出资和穿越众合伙开酒坊的天津卫大款,又一次拥挤在了校场内。

……

由于有着交通和漕粮的双重优势,使得天津就像后世的茅台镇一样,自古以来酿酒业就极度发达。从这里出产的土酿,要辐射到大半个北方。

在大直沽林立的功能性建筑里,除了庙宇外,还有一条产业链是最多的:酒坊和酒肆。

所以天津本地的商贾,对酿酒这种高利润行业并不陌生,其中很多人甚至都开办有自己的酒坊。这样一来,评估完这种精致的独特的盒装酒后,就没人不动心了。

经过近年来逐渐加深的了解,现在这些明国大商人都已经认识到了工业品的妙处——无论数量是多少,这些商品的规格和外观都始终如一,和他们认知中的手工制品完全是两个概念。

现在看到这盒美酒,真正了解穿越众的大商人,也会意识到同样的问题:这种透明而又入口猛烈醇厚的好酒,一定和“百年糊涂”那种天价酒一样,品质永远都不会改变。

这是值得下重注的:他们手下那些作坊出产的土酿,每一锅的质量都会有浮动,根本做不到像那些工业品一样“免检”。

考虑清楚后,第二天的校场门前,又一次停满了豪华马车。

这些天来,受种种大额代理合同刺激,原本就已经如热锅般沸腾的天津商界,今天再一次掀起了“围标”的高潮。凡是懂得白酒高额利润的天津头面人物,无论是坐商、行商、马贩、酒坊、还是士绅、官员、漕帮、盐务,尽皆蜂拥而至,个个来头不小。

见到如此盛况,穿越众就放心了:看来大家对白酒业的信心都很强嘛,很好,这样的话,公司就可以顺利开办了。

是的,穿越众这次打算以白酒为契机,在天津卫引入后世的管理理念,成立一家由众多股东组成的,打破明人传统的正规股份制公司。

在清末列强带来公司制度以前,中式商人们虽说也有和外人合股做买卖的情况,但这毕竟不是主流,各种合伙制度也和后世有很大不同,很原始,随意性很强。

明人真正的主流,还是家族式的买卖。这种经营模式,最多雇佣一些外人来当掌柜,而背后的股东,或者是一家独大,或者是族内各房头公有。

而一直以来都在治下推广正规化,公式化模式的穿越众,这一次也将先进的制度带到了天津,即将成立的这家白酒公司,就是范例,就是标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