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3节 曹大头(第2/3页)

下面就是让卜老爷大吃一惊的图案了:银币正中有一位约在而立之年的男子头像。这男子头戴冕冠,颈露衮服,坚毅的目光斜斜望向远方,庄严霸气,不怒自威。

卜老爷虽说平日里都用得是铜钱和银锭,但他第一时间就依靠自己灵敏的政治嗅觉猜出了这副头像的用意:这是昭告年号,就和铜钱上的帝王通宝那几个字是一个道理!

强忍住心中波澜,卜老爷用颤抖的手指将银币翻过了反面。

反面的外环同样有一条飞龙,只不过龙头龙尾和正面是相反的。而银币正中的图案则是简单明了:用麦穗和稻穗包围起来的“壹园”繁体字。

在竖写的“壹园”两个大字下方,是新历的“1850”这几个卜老爷不认识的阿拉伯数字。

“这钱是柜台上兑的?可有名目?”卜老爷细细看完银币后,先是闭目养了一会气,然后他才缓缓睁开眼,张口开问。

长随卜贵见老爷发问,赶紧回道:“禀老爷,都是从柜上兑的。听那朝奉说,这钱官名叫银洋,有个诨名叫曹大头。”

“曹大头……哼哼……曹大头。”卜老爷这时反倒给气笑了:“跑不脱那位曹将军了,好妥帖的名字!”

一旁小厮卜墨年纪不大,所以看眼色的本事还差点。见自家老爷在发笑,小孩还以为老爷是真喜欢这精美的银饼子,于是卜墨赶紧两指掂起一块银洋,鼓起腮帮在嘴边使劲一吹,然后献宝般将银币放在了老爷耳边:“老爷你听这音色!朝奉说这是防……哦,防伪,别家铸不出这般带响的。”

“还用听响吗?”卜老爷晃了晃脑袋,将银币传来的悠长回音赶出自家耳朵,然后他盯着曹某人图像上那一根根模压出来的精细头发,悠悠地说道:“便是这纹路花色,大明哪家匠人能铸出来?哼,这一个能兑一两银吧?”

长随卜贵这时已经觉察到老爷的不高兴了,所以他赶紧恭恭敬敬地回道:“是,这壹园的银洋总重七钱二分,柜上兑了咱们一两银。”

卜老爷冷哼一声后说到:“不亏,这等做工,七钱便值一两。”

卜大醒同志下意识说出的这句话,恰恰指出了银洋眼下的真实价格。事实上自从这款“曹大头”在年初发行以来,其和普通银两的兑换比例,就从来没有跌出过110%。

也就是说,在除了官方兑换点以外的私人兑换活动中,每块银元总能兑换来一两一钱以上的碎银子,最初有段时候,甚至能兑换一两三钱。

精美的图案,精准一致的个体重量,边缘的防刮齿,还有那独特的嗡鸣声,这些被附加在银币上的科技含量,就像ZIPPO防风打火机之于火镰一样,很快就被明人发现并且认同,使得曹大头的价格长期坚挺。

验看完了银币后,卜老爷又将桌上那一堆花花绿绿的纸钞挨个看了一遍。

纸钞上面的图案和银币大同小异,正面都是曹某人的半身像,背面是繁体字的纸钞面额和各种花卉。

只不过根据面额不同,这些图像也随之换了元帅服,西装,中山装等服饰,某人的头型也在大背头,三七分,中分等式样中不停切换……看来曹总这一次是真用心了,生怕后人发行新版钞票时没素材,所以照了N多高清电版数码照片。

卜老爷很快从这堆钞纸中看出了名堂:面额越大的,钞纸体积也越大。除了最小的“壹分”面额上是一个四十多岁,留着大背头的中年男人做图案之外,其余元角分上的图案,尽管服饰变了,可还是那位曹将军。

细细看完所有钞纸后,卜老爷又一次嘿嘿笑了两声。

然而老爷这次可不是被气笑的。卜老爷是士大夫,他对大明当年发行“宝钞”后的一系列骚操作是知之甚详的。包括官府征税时居然不收自己发行的宝钞这种脑残行为,包括宝钞的无疾而终,卜老爷前后都很清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