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9节 大田作物(第2/3页)

后世的台南平原,主力农作物是水稻和甘蔗。这两种“高档货”在眼下的大员是没有多少市场的,或者说,短时间内穿越众伺候不起两位大爷。

水稻和甘蔗都是需要大量肥料和田间精细管理的作物,而这正是穿越众眼下的短板所在。

像甘蔗这种经济作物,没有足够肥料的话,产量就会很低……虽说大伙都知道在17世纪白糖是硬通货,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眼下还是先考虑填饱肚子为妙。

水稻也是同理。需要蓄水的水稻田,不但容易引来可怕的蚊子军团,还需要肥料和精细的灌溉系统,以及田间管理,总之,大米好吃秸难栽。

所以这两种作物眼下在台南的播种面积并不大。

真正跳上舞台的,是土豆,番薯和玉米。

大航海时代是东西方开始密切交流的时代,很多植物种子都是这个年代传播开的。这其中土豆,番薯和玉米基本上都是在明末清初这个时间段传入大明的。

异军突起的三种美洲作物,是真正的“统治者福音”,“皇朝稳定大杀器”,“小冰河时代最能抵抗气候异常的农作物”。

可惜,崇祯兄就迟了一步,一步……泪奔,中国的演员都集体补过钙了。

作为通晓历史的穿越众,自然不会放过这三种大杀器。所以在已有的超过15万亩的轮耕熟田中,大部分种植的都是这三种作物。

在后世,经过改良的马铃薯亩产可以达到3000——7000斤。是的,这不是放卫星,有些地方亩产万斤也不稀奇。

而穿越众这边由于各方面条件跟不上,所以马铃薯的亩产通常在1500——1800斤左右。当然,就现有条件来说,这个产量已经足够令人满意了,不能奢求更多。

红薯的亩产和马铃薯差不多。这两种作物不但能现吃,还能给食品厂提供原料淀粉,用来制作各种易储存的食品。

至于说玉米……在后世,台湾的玉米产业走上了另一条路:水果玉米。

水果玉米是一种超甜玉米。皮薄、汁多、可以直接生吃,薄薄的表皮一咬就破,汁液满溢,就像水果一样。

穿越众自然不会种这么小资的东西——适合大田种植的普通玉米才是他们的菜。

另外,除了大田玉米外,在水土适宜的金门岛,粮食公司也安排开垦了高粱和玉米田——后世的金门高粱酒赫赫有名,喝完头不痛,是很不错的台湾特产。

……

以上三种作物,就是穿越众从明国大批移民的底气所在。这些高产速生的农作物,再加上从杭州和南亚收购的稻米,一波波抵挡住了吹气球般膨胀起来的人口。

偏居一隅的大金龙帝国之所以能迅速发展起来,根源就在这一望无际的农田中。

梁乐天他们沿着土路,在大田中穿行了好久才赶到接近中央山脉丘陵地带。

这一路上景色很单调:除了新开的大豆田,就是正在茁壮成长的主粮田,剩下的都是光秃秃的撂荒田。

由于这边肥料不足,所以耕地在种植一两季后,通常会撂荒一两年时间用来恢复地力。这种方式在后世的大农场里也经常使用,无论是化肥使用过多的板结田,还是地力不够的普通田,都可以通过撂荒的方式来恢复地力。

……从赤崁区政府出发向东,差不多40公里路程后就是丘陵区。而这里就离中央山脉不远了。

山区的土层下方是砾石层,所以丘陵区的耕地面积为零。或者说,在开发完平原中部适宜耕作的那几百万亩地之前,这里不会有人来种田。

那么既然如此,梁乐天他们跑来干什么呢?

丘陵区有水利工程。

中央山脉是台南所有溪河的发源地。而临近中央山脉的丘陵区湖泊改造工程,则是今年以来农业部的重点工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