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0节 龙岩战记(二)(第2/3页)

活像一只熊罴的6尺巨汉给矮小的山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,而当卫远躬身抱拳,大声说出:“红枪营把总卫远参见各位大人”时,挡在他面前的一群人里,很是有几个被吓得退了步……

捉弄完明人后,卫远就再没兴趣搭理这帮人啦。只见他转身挥手,然后大批士兵就从码头涌了上来……总数为200的红枪营官军,很快就冲到码头外的空地上列好了队。

这些人统一穿着绿色的帆布作训服,脚下蹬着山地作战用的高帮牛皮靴,泛着青茬的头皮上戴着短檐帆布平顶帽。

官军们手里的武器是传统的红缨枪,大刀,还有鸟铳,三眼铳和火绳枪:为了配合这5种大杀器,200人在码头上排出了一个整齐的5列方阵。

在一连串洪亮的整队,报数,稍息,立正声之后,装够了逼的大部队就开始向着天后宫营地开拔了——于此同时,200人吼出的嘹亮歌声也响彻了所经之地:“我是一个兵,枪在肩上扛,子弹上了膛,刺刀闪光芒。”

……

整个过程中,码头上除了士兵们的口令声之外,余者鸦雀无声。直到大部队远去,一干龙岩士绅才如梦方醒,从呆若木鸡的状态中恢复了过来。

“无怪能擒得海上巨渠,贵上当真是治下有方,好一股虎狼之师!”被整齐划一的动作,肌肉饱满的身躯,强劲有力的口令和视觉效果突破天际的队列行军震撼到的余大县令,这一刻放下了矜持,开始点赞了。

“明府过誉了,呵呵。”丁立秋这时自然要谦虚一二。

“是好兵,就是这装束古怪了些。”黑粉李千户虽说自己手下没好兵,但是他老人家平日里也是指挥军户和盗匪厮杀过的,所以他不能昧着良心胡说,于是只能从着装上黑一下了。

“呵呵,李大人有所不知,将军府专责练兵的是沙游击。此人空门出身,手下俱是僧兵,至于装束嘛,总要节省则个。”

余县令知道这些所谓的官兵其实都是曹川的私兵,他对军阀给手下穿什么服装不感兴趣,事实上,原本历史的郑芝龙也没有给手下那几万海盗配过大明的军服。

余县令感兴趣的是另一点:“哦,如此说来,这些军汉可是食素?”

“哦,这倒是不曾。食素者体弱无力,上不得阵,杀不得敌,这荤腥还是要沾的。”

“呵呵,原来是花和尚。”

“大人说笑了,那嵩山少林寺的僧兵也是荤素不禁的。”

……

令观者无比震惊的码头一幕到这里就结束了。而当部队进入天后宫营地后,很快就在里面布置起了岗哨,拿着刀矛的哨兵也把守住了大门,一副刁斗森严的做派。

与此同时,一场由商人董大兴会钞的接风宴,也在县城的春风楼摆开了架势。丁立秋丁师爷自然是代表自家将军赴宴,席间他谈笑风生,讲古道今,一番掺杂着后世历史学问的谈吐倒是让余县令刮目相看。

宴后众人退散后,终于到了办公时刻。这个时候,丁师爷已经和余县令在县衙一处偏厅里看茶了,在场的除了一位县衙师爷,再没其他人。

到了这个时候,就再没有客套了。丁立秋当即就对余县令提出了一个要求:征发县内徭役,疏通雁石溪。

雁石溪是龙岩县的主干水道,是九龙江上游的支流之一。然而17世纪的雁石溪虽说水流量大,但是这种原始河流有浅滩和险礁,很多地段都只能用小船或者木筏通行,效率极低。

像丁立秋他们这次来龙岩,就是在半途换乘的小船,很多补给和装备现在还留在金山镇等船呢。

……客军到地头后,一不谈粮晌,二不问匪情,丁立秋的奇怪要求让县太爷一时间迷茫了。

端起茶碗轻啜一口后,余县令定了定神,和蔼地问道:“丁先生本末倒置了吧?本官以为,当下还是要以匪情为重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