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9节 龙岩战记(一)(第2/3页)

董大兴话音刚落,县太爷身旁一个穿着武官服色,脸颊削瘦的中年男人就愤愤不平地接上了话。

这个不羁的男人是谁呢?看他胸前的五品熊罴补子就知道:龙岩所城正千户李偕春。

明末文贵武贱,所以五品武官坐在七品县令手边是毫不违和的,何况这位县令还是985正牌进士出身,不是那些举人监生混充的。

场面在李千户发表完意见后,顿时冷却了下来。至于千户大人为何要口出不屑之语呢?这还要从半个月前说起。

半个月前,龙岩县的官场突然接到了几封公文。首当其冲的就是县令余应桂。

公文是顶头上司漳州府台施邦耀发来的,内容是要求龙岩县上下做好准备,不日府中将会派一队兵马来此剿匪。

与此同时,汀漳兵备道的公文也一同发了过来。另外,龙岩所城的顶头上司:漳州卫指使石良镢的军令也一并传到了李千户手上。

……

明中叶以后,原本由朱元璋建立的各地驻防卫所系统,已经慢慢蜕变为半农奴式的封建地主集团,从军事角度来说,早已沦落为将主私奴的卫所兵已然不堪大用。

而支持着明帝国南征北战的主要军事力量,已经由征兵性质的卫所慢慢转变成了募兵性质的“营兵”系统。

营兵是按照总兵,副将,参将,游击这种阶序来控制军队的,和卫所那种千户百户的半脱产模式不相干。双方的关系有点类似于后世的农垦建设兵团和野战军之间的区别。

像曹川所有的部下,现在理论上都是大明的营兵,只不过军晌和兵器都是曹川本人负责的。

由于营兵都是募兵,所以兵员相对来说比较精锐,有人身自由,是真正当兵吃晌的部队。当然了,战斗力是和工资成正比的:营兵高昂的花费可是全部由政府承担的,这种兵可不负责种地。

而对于龙岩这个山坳里的偏僻县城来说,平时自然不可能有营兵来驻防,所以日常的防匪缉盗,主要还是通过卫所操兵和民众共同组成的联防系统来完成。

按理说,由漳州府派兵来龙岩县缉盗捕匪,这对于治安状况日益恶化的明末州县来说,可是一件求都求不来的好事。

然而这次的事情却透着古怪,来得只有200兵不说,还都是大爷兵:人未到,诸般要求先到了。

随文书而来的府中吏员,自打在县城外转了一圈后,不但要求将天后宫给大爷们腾出来,还明确要求余知县调集人手修缮天后宫,为迎接大爷们的到来做好准备……

天后宫就是妈祖庙,虽说破破烂烂,但毕竟是县城外占地面积最大的一所建筑。前后五进的殿院,不要说200人了,400人都能施展开。

而余大县令这下就坐腊了:从未见过如此跋扈之客军!

好在余明府既然在历史上能留下万儿,自然不是傻子,于是他紧急修书一封,连同师爷的一封信件紧急送去了漳州府。

没过两天,长随就从漳州回来了。看完漳州府同僚的私信和师爷群里发来的密件后,余老爷这才算知道了这帮大爷的根脚:前些日子在邸报上大出风头的新任参将曹川的部曲!

好吧,既然如此,余老爷也就不为己甚了:手下有万余兵马的实权统兵大将,好心派人来剿匪,尽管事情透着古怪,但他一个芝麻县令也只能配合了。

于是乎,在暗讽两句曹土鳖不懂官场规矩后,龙岩所城的李千户就躺枪了——县太爷不但征发了一票砖瓦匠去修缮天后宫,还行文要求李千户派手下的军户前来“帮办军营事”。

平日里和地方上井水不犯河水的李千户这下吐血了:军户都是他的佃户,现在要把佃户派出去给人白当差,还要自带干粮,李千户是善财难舍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