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0节 敌我矛盾(第2/3页)

这次信件的内容很详细,谢福清写完后,一边封口,一边喊门外的长随进屋:“石头,这封信你拿好,我再支20两银子给你。明日一早你便去乍浦,不要搭自家的船,只管搭别家的船,尽快回府,把信交给大老爷。”

“石头晓得了。”

打发走信使后,谢福清又喊来另一个长随,命他拿着自己的名刺去塘庄投帖,定个时间后,他要回访熊老爷。

老谢在会馆里这一溜操作,已经走远的熊道熊老爷是不知道的。讲真,熊老爷出会馆门以后,就已经把谢家叔侄忘了……

不属于自己工作范畴内的东西,记那么详细做什么?

从谢出水暴露出谢家是郑氏的生丝供应商那一刻起,这件事的性质,就已经从人民内部矛盾,上升到了敌我矛盾的层次。而敌我矛盾这种事,不归熊道管,归鲁成管。

……

明代福建丝织业发达,尤其是贸易兴盛的漳,泉等地,民间手工业者生产出的丝织品相当有名,漳纱泉锦畅销中外。

然而丝织业和桑茧业是两回事……事实上,福建并不产生丝。

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,福建桑茧业很不发达。《八闽通志》说:“此地蚕桑差薄,所产者多,民间所须织纱帛,皆资于吴航所至。”

同样的记载亦见于《兴化府志》:“本地蚕叶差薄,丝多颓,民间所织纱帛,皆资于吴中。”

也就是说,福建其实是个两头在外的贸易模式:一边从苏州吴县大批进口江南生丝,一边通过本地加工业出口成品绸缎和生丝。

绢,用湖州头蚕丝为上,柘蚕次之,有素织、花织、云织、金线织……

纱,亦用湖丝,好者有素纱、花纱、金线纱……

丝布,用湖丝,今织者少……

以上。

……

包括郑芝龙每年贩运去日本的生丝,包括荷兰人从老郑手里硬买来的生丝,这些货9成都来自于同一个地方:苏州吴县……17世纪全球最大的丝绸批发市场。

而切断敌方财源,打击对手运输线,则是敌对势力间最基础的操作。早已被列为穿越政权1628年头号劲敌的郑芝龙郑大帅哥,恐怕这会还不知道,早在杭州站成立之初,从根源上打击他的生丝运输渠道,就已经是规划中重点任务之一了。

好吧,这就叫踏破铁鞋无觅处:面对茫茫多的大小海商,原本杭州站还腾不出精力去调查谁是郑家供应商,没想到今天居然自己跳出来一个……

……

当天晚些时候,一道电波从塘庄发向了摩云观。

不久之后,摩云观也发出了两道电波,其中一道的目的地是大员,另一道则穿入虚空深处,不知所向。

第二天下午,乍浦镇外的私港。

乍浦位于杭州湾北岸,依山傍海,地理位置优越,是进入杭州湾的必经之地。

而从福建驶来的尖底福船,一般是不会深入杭州湾的——水文情况复杂,有搁浅的危险。所以位于杭州湾口的乍浦,金山等地,就成了一些闽粤商船的驻泊地。

归属于谢家的两艘福船,此刻正停泊在乍浦镇外的一处叫牛头港的私港里。

昨日从杭州出发后,谢出水乘着一艘小划子不停赶路,半日功夫就已经赶到50余里外的乍浦镇。同族的船长谢十三当时得到通知后,未敢怠慢,今日一早便从乍浦镇胡乱进了些杂货将剩余的船舱填满,谢家的两艘船此刻已是整装待发,只等明日一早,就要上路。

就在船上的水手们百无聊赖晒太阳的时候,私港外走进来两个差役,身后跟着一个家仆模样的人。

这三位仁兄一路沿着港内的各式大小船只打听走动,不多时就来到了谢家船前。

“纲首可在?出来回话!”衙役三两脚从跳板爬上船后,操着一口本地土话,张口就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