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1节 大员鹰(第2/2页)

……

两星期后,三军通用的无人机系统,终于在商馆东南角的机房里安装完毕。东南角的炮台,之前就被改成电信机房,露台上架设着穿越众熟悉的钢架电信塔,只不过是袖珍型的。现在电信塔上又多了一杆折叠式的电子天线和一部六角形,无人机专用的数据链天线。

炮台下方是机房,现在里面专门辟出一块地方用来安放无人机地面控制站。

两架蓝白色涂装,形状有点怪异的无人机,已经在商馆后方一条砂质跑道旁待命了。

这两架无人机来自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科技公司,出厂型号是“M-70”,来到大员的当天,为了比肩著名的“全球鹰”,穿越众已经把“大员鹰”恶搞绰号安到了它们头上……

“大员鹰”机身是尖锥体,形状很像被削尖的木桩,全长只有2.6米;两边机翼安装完成后长5米。这是一款军民两用机,不但能地质勘查,森林防火,还能用来战场侦查,火炮校准——取决于飞机当时搭载的设备。

定制的这两架“大员鹰”是蓄电池推进,所以巡航半径只有150公里,刚刚能到海峡中线;飞机的载荷也不高,只有25公斤。不过这些性能,用来在海峡侦查已经足够……150公里之外的船队,平时由电信塔上的导航雷达负责。

大朝明的上空没有卫星,所以无人机上的GPS设备全部取消,机上的设备主要是合成孔径雷达和一套TCDL数据链传输系统。

由于这套战术数据链系统体积较小,所以处理能力不够,达不到情报级数据系统的要求——“大员鹰”传回的侦查图像,是没有经过处理的,需要地面站组织人力筛选情报。

不过这都不重要,这里是17世纪,不是分秒必争的中东战场,穿越众有足够的时间分析情报。

两架无人机试飞成功后,大办公室立即向位于新港溪以北的麻豆,萧垅两社土著下达了最后通牒:限两社头人三日内来大员报道,逾期不至,后果自负。

通牒是由新港社的一个土著带过去的,是用汉语书写,文化低的人,很难搞清楚信上写得什么,至于麻豆人的话……呵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