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4章(第3/5页)

“臣在朔州时,乡里有位年长长辈,臣唤其为五叔。臣所在之乡为延和军治监的军屯乡,多是营中亲眷,故而臣听过些延和军中往事。”卓思衡缓缓说道,“五叔曾说当年戾太子至延和军治监巡边时他也在场,其表现全无储君之气,瑟缩畏惧,军治监上至边关大将下至士卒均深感不屑,用五叔的话说,便是担心要是有一天真打起仗来,要听此人坐镇指挥送命,实在是万般不情愿的。”

“是的,实录虽无记载,但母后向我讲过外祖曾于此次伴驾,巡边时,戾太子确有不状之举,可他是因礼祭后生病,却马不停蹄虽孝宗前往延和军治监,一路颠簸病情加重,实在难以支撑才导致疲弱无状,后来是由当时的景宗代行军中与边关将领的宴饮等事,这也是景宗同各地边将来往甚密的缘故之一吧……但外祖也是外臣,所知寥寥,母后隔开一辈,亦是没有来由得知此等秘辛。”

刘煦说完神色闪烁,他如今在人前已不会有这样的神态,可在卓思衡面前足够自如放松,并非有所隐瞒,而是不知该不该说。

卓思衡了解刘煦,只道:“陛下可是有什么不好说的猜测么?”

“朕怀疑,或许是景宗暗中……暗中有所为也未可知。”

刘煦说得小心翼翼,卓思衡却笑道:“陛下,您又不是景宗的亲孙,不必这样忌讳的。”

刘煦一愣,旋即也自嘲笑了,叹气道:“朕这样子还真是小家子气。”

“陛下是任君善主,且自幼承教于太后,训勉教范都是一等一的,自然在背后讲已故长者的坏话要有些顾忌,是臣草率了。”卓思衡安抚道,“其实陛下的猜测并非全然没有可能,景宗会为夺嫡做到哪一步人尽皆知,这样的事对他来说也并非什么艰难抉择。陛下是希望公主可以先在边关将士面前有所展露,以公主之聪颖爽利,必然可先声夺人。”

刘煦感慨道:“是这个道理,虽说或许没有大用处,但朕也想试试。”

卓思衡稍加思索,笑道:“也是可以,延和军治关与雄峙关众将甚少面圣,能得仰天颜也是陛下该做的安抚边镇之举措,公主虽是劳顿,可一路未有抱怨辛苦,只是一处待久了常念无趣,她还没去过北地,也好见识见识,增长见闻也好、熟识边务也罢,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。”

有了卓思衡的话,刘煦便安心下来,让人去筹备巡视边关的事务。

因官道至边关,御驾沿途十分顺畅,十日不到便自麟州抵达延和军治关,十万余将士列阵相迎,刘煦亲自牵领瑶光公主,命其宣读恩赏的诏书,优待军屯的将士家属,予以赋税的减免,并承诺会将官道与次官道修建到北地的每个县治。遮天蔽日般的人海发出山呼万岁的震响,以及还有公主千岁的祝愿。

只是这一折腾,瑶光公主道旅疲惫,再一个月后才抵达帝京时小小的人也瘦了一圈,看着可怜兮兮的,令太后心痛不已,一贯疼爱儿子的她也忍不住薄责刘煦有些鲁莽,可看儿子的模样也是旅途疲惫,也只好不再说些什么,立即安排人去抱着瑶光公主去自己寝殿里休息。

“先让她去见一见皇后问安,该有的礼节还是要的。”刘煦忽然说道。

太后看着儿子,一时默然,最后也只点了点头。

瑶光公主已是极为疲倦,听说要去见母后,一时有些茫然:“皇祖母,我想睡觉……”

她软声的可怜求告没能起到效果,刘煦耐心解释道:“你作为尊贵的公主出远门回来,孝礼不可废,宫中的礼规更要遵守,这样今后你说得话别人才会信以为重,换句话说就是……你自己今后会制定规则,但这个规则你必须先遵守,才有说服力。”

刘煦也不知道公主是否真的懂了,还只是为应付自己努力点头,但他仍然很欣慰看着女儿在侍女的陪伴下,克制住休憩的渴望,朝太后的寝宫外走去。